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运动期间。影片讲述一个孤独的同时带有痞气的男保安,遇到了一个致命的女人,她利用他的轻信和忠诚为自己服务……
风吹稻浪电影网友评论: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电影语言太生硬,虽然里面的人物非常真实,却没有被以一种自然的镜头捕捉到。没有对主角兄弟情感的铺陈,游击战拍摄仿佛是家庭手持DV拍的,事后能琢磨出这个剧情想表达的意思,电影本身却太粗糙。哦,这个人是叛徒,哦,法庭这里就产生了分歧。故事里的人物因为粗糙而真实,可他们为什么不能被收进一双细致的眼呢?亲密无间,并肩前行的兄弟却因为阶级分化最后阴阳相隔,多好的立意,却讲的这样混乱,很难通过他的讲述产生共情,明明我们这样的相似ccc我很喜欢这片子的节奏,一上来就是高潮。革命本就如此,投身革命的当天就是高潮,之后……不可描述。弟弟在杀叛徒的那句带泪的:“希望未来的爱尔兰,能值得我现在所做的”,透出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仿佛也是未来的预言。看完这部片,我不禁在想:理想主义到底是什么?谁的理想能更好地拟合追求理想道路上的每一次背叛与自我背叛?我们或许从未可知,能懂的只有有血有肉的爱与责任。我想这部电影细致而真实的阐述了革命,它将历史与背景下一群热血青年的反抗与妥协表达的淋漓尽致,他的表达不是来源于幻想,不是来源于强烈的信仰或者情感,而是来源于最贴近历史大地,最真实而贴切锋利的规则。这样的革命里程与中国确实差之甚远,但是我们没有那么深切去感受挖掘革命与人性那些深刻的探讨与反思,这正是我们很多作品所缺乏的关于爱尔兰独立战争的那些事,虚构的人物和事件,但情感和态度却是相当鲜明的。影片展现的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反抗斗争片段,但同时也呈现出了革命的残酷和惨烈:因为政见和立场的不同而兄弟反目成仇。对英军丑恶行径不遗余力的刻划和对反抗人士的正面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和尼尔·乔丹的《傲气盖天》搭配来看。史学、政治学修养不够,对爱尔兰独立运动相关史料掌握不多,从文化研究层面我认为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的一场内讧,使用“内讧”一词是切乎本片忠诚与背叛的母题。人总要为某种信仰而战,站错队有一种态度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另一种态度是坚守信仰,和黩武主义者死扛到底。我自认不鸡贼,不会当叛徒。领导者还为战争准备理由的时候,人民就已经做好受难的准备。当平民对现状感到麻木,也是这个国家行将就木之时。肯洛奇很喜欢用远景和摇镜剪辑搭配,既有现实感又有全知视角的体验。政治信仰对人性的剥夺最可怕的地方是有理有据,亲情、爱情和友情彻底沦为政治的附庸,杀戮哪有正义可言。(8.2)洛奇深刻在哪里,就看他选的历史节点。群众既不能覆舟也不能载舟,共和国是那个时代“伟大远方”,人人开始抱着向往与信仰,奋力争夺掌握生死的权利,实际是不断做让别人说出“我不想再见到你”的恶人,信仰被苦难磨光,失守于安逸。共产主义题材的电影,想想中国会拍成多平面,就知道差距有多远~认真想了想,兄弟双方谁对谁错?其实没有对错,只是追求的不同而已。为了眼前的和平或是长远的自由与同胞们厮杀。爱尔兰人要的是什么?他们接受的是战争威胁下不得已的妥协,或仅仅是单纯的和平的生活?猜火车里说,苏格兰人是最烂的,因为他们被世界上最烂的英国政府殖民了。不喜欢战争,不喜欢政治,能客观公正的给4星是因为就电影来说至少是一部工整的剧情片,并且豆瓣没有3.5星。人们总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志,我看还真不是。当我们回看历史,只会看见不断不断的重复发生的事情,人类只会不断的重复已犯下的错误,并不会真的改正什么。4.1/5.0可以说把战争拍的很朴实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是说说而已,需要有人去做。过程多曲折,信念永不落。民主自由自古都需要鲜血来换,可惜了有信仰有追求的一批批年轻人前赴后继换来的只是绝对权利下的牺牲品。爱尔兰民族够勇敢,敬佩则个。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伏击一队官兵就能独立自主了。革命路线问题,是生存问题。革命阵营的分化是令人痛心的,昔日一个战壕的兄弟,今日却成生死之敌。爱尔兰自由邦时期的历史错综复杂,导演专注于乡下一群年轻人的视角,以小见大,反映那个大革命的时代。肯洛奇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没有丢掉,处决Riley和安慰Sinead的场景是我的泪点,但是这个片子还是太好莱坞了点;开场的曲棍球还是小孩与鹰的那场足球赛;这编剧得看了多少中国抗日剧啊,然而人物转变和性格塑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