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卡蒂·奥廷宁/叶琳娜·萨罗/EskoNikkari/VesaVierikko/ReijoTaipaddd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语言:芬兰语
地区:芬兰/瑞典
编剧:阿基·考里斯马基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90-01-12
别名:TheMatchFactoryGirl
用户标签:芬兰,阿基·考里斯马基,芬兰电影,Aki_Kaurismäki,1990,AkiKaurismäki,剧情,1990s
片长:68分钟
imdb编号:tt0098532
在火柴厂工作的伊利丝(KatiOutinen饰)生活宛如一潭死水,她每天坐着机械、枯燥的工作,身边没有爱人、朋友,甚至父母也与她的关系非常冷淡。她何尝不渴望爱情的到来,但即使在舞池中,她也永远是一个尴尬的壁花小姐。直到某天,她在酒吧邂逅了一名男子。在她来看,爱情的春天似乎就这样到来了……
本片荣获199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国际联盟奖和OCIC奖、1991年芬兰胡西奖最佳女主角(KatiOutinen)、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EskoNikkari)和最佳女配角(ElinaSalo)等四项大奖。
火柴厂女工电影网友评论:
考里斯马基初露锋芒之作,讲述火柴厂女工伊丽丝的生活状态和命运选择,工作机械重复,父母压榨管束,感情寂寞空虚,单调枯燥无聊乏味的孤独生活;终于和男人约会成功且怀孕却被抛弃,忍无可忍的她意识觉醒,用老鼠药毒死所有带来不幸的人。导演的无产阶级情怀,极简反戏剧去表演风格,紧凑纯粹冷幽默。相比前两部悲剧得多,这一部阿基甚至将目光放大到了全世界,开头一系列不可言说的时事镜头就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秉承了前作的人文关怀,以极简风格描绘了一位悲惨女工的悲惨生活,的确,除了“悲惨”再也想不出其他的描绘词了,即使是戏剧性的高潮情节(如多次投毒谋杀)也来的那么和风细雨一般,唉。单线叙事在阿基的体系里反而觉得张力不够,巧妙的人物关系变化难以形成,极简风格带来的轻松与幽默不见踪迹。但最后几分钟的复仇行动却由于前面细节的埋伏显得意味深长,揪出芬兰怪异的社会状况,这也是体现导演功力的地方。音乐、酒精和烟组成人生况味的补充剂,其余便是茶米油盐。(7.8)“无产阶级三部曲”第一部中,两个穷人最后寻找新希望的地方是共产主义大船;第三部中,89年TAMsquare事件却无情粉碎了导演对“它”所抱有的任何残留的希冀,这表现在大量新闻视频的引用和整片的冷酷阴暗,三部曲中唯有这部没有留下有更好生活的未来的可能性。阿基的电影真的很简练,没有废镜头,所以整片看来短小精简,非常舒服。这个系列的三部曲都是这个特色。作为系列的最终章,虽和前两部没啥联系,但这部用同样的色调和镜头切换在讲述底层生活者的艰辛和无奈,而这部加入了绝望的成分,使得结尾很丧很冰冷。和《薄暮之光》一起成为绝望底层最难忘的两双眼睛。开头某国特殊事件新闻预示反抗,前半段沉闷压抑,后半段冷静残酷,绝望爆发的系列下毒镜头里,最厉害的是坐沙发边抽烟等待父母毒发,边恶狠狠转换收音机的音乐…很喜欢这种对白少、行动式的节制叙事三言两语,最长情的表述是那一封情书。已几乎消失记忆的6.4居然在这里重现,同样是触目惊心。冰冷的世界里展现着冰冷的情感,伊丽丝的芳华和热火敌不过这冰冷。整部影片的第一句台词:“bitch”阿基.考里斯马基,平淡的镜头中展现力量。热爱音乐的导演在电影中是藏不住的。墙上海报,一小段爵士背景,还有几首摇滚,女主哥U2博诺式造型。非常喜欢阿基.考里斯马基这部影片,所有的法则「火柴厂女工老鼠药杀人事件」也不过是在我的世界和逻辑中完美自洽就行。阿基的这一部毫无点滴温情可言,从头至尾一冷到底,死气的工作,冷漠的亲情,操蛋的爱情,日复一日的苦闷哀愁。最后的报复依然简单直接,利落干脆,痛快又痛心,让人唏嘘不已,久难释怀,哎……多么糟糕的人间!阿基的配色和配乐真是熨帖、和谐和克制的代表(但列宁格勒就很飞扬,随意随心)。工人和工厂,纸醉金迷的酒吧,缺乏交流的接触,台词极少的开篇,让我不止一次想起《抄写员巴特比》时代的失语症社会的拒绝交流绝望拾阶而上的“工人三部曲”,极简叙述和冷冽的镜头,火柴厂女工在机械声和共产主义的摧蚀下无爱可诉,被迫进化成在音乐和香烟中苏醒的刽子手,杀死这种生活。阿基的处理方式,已经是一种冷静美学了。阿基和我一天的生日,很对口,爱的深刻恨得彻底,没有中间状态,爽。一种打心底的悲凉,就像女主的脸。基本没什么对话。即使女主被警察带走火柴厂照旧,没有围观,没有拉扯,没有抵抗。悲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