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AdiRukun/M.Y.Basrun/Inong/约书亚·奥本ddd
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
语言:印尼語BahasaIndonesia/英语
地区:丹麦/芬兰/挪威/英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4-08-28(威尼斯电影节)
别名:沉默的眼睛(香港國際電影節)/沉默一瞬
用户标签:纪录片,2014,印尼,丹麦,人性,威尼斯电影节,JoshuaOppenheimer,Documentary
片长:98分钟
imdb编号:tt3521134
一户人家讲述了自己的儿子被谋杀的场景。而谋杀他儿子的人就住在街道的另一边。直到今天依然权力在握,没有人敢于去追究他的责任,也没有人敢于去杀了他报仇。在官方的报道中,侩子手成为了英雄,而英雄,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传说。在沉默中,家庭在哀嚎,而事实又消于隐匿……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西涅·比约·索伦森 / 约书亚·奥本海默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约书亚·奥本海默第27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提名)
沉默之像电影网友评论:
没法评分。观看途中抽了大半包烟,有时觉得人类真好懂,充满罪恶,迷信一个口号杀人犯罪又以此为借口逃避任何道德与良心的谴责,可能是信仰、也或是利益驱动,要么也是为了随波逐流的自保,万种理由使罪行合理、无辜——没人承认自己错了,没人承认自己犯了罪。施害者要受害者忘记,让过去与历史掩瞒,不要追究。受害家庭的阴影,子孙后代仍遭受的政治污名、耻辱及前途影响却理所当然。无论是gcd杀人,还是被杀,是在印尼亚奇的蛇河、泰国法政大学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或是zg这片土地,人们用的借口不一样——信仰、爱国、道德邪恶、走资派、地主、左派、右派、颠f国家,做出的罪行是一样的——屠杀、扭曲历史、掩盖罪行、宣传、思想控制、维护统治……都是一样的。接着《杀戮演绎》看的,一个系列。没有前者的血腥和暴力画面,但因为有明确的受害人,因此更真实,也更能引起共情。当一个刽子手不仅把屠杀人民当成是保卫国家的正义行为、还要喝掉他们的血以防止自己发疯、并且被周围人奉为英雄时,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公平公正在这里还将缺席许多年。我看着你,我就生活在离你不过几十米外的屋檐下,我日日想着你杀害我亲人的事实,却什么也不能做。无法复仇,申冤或是诉苦也都无济于事,唯一能支撑人活下去的,也许就是这千辛万苦留下的真相以及那为数不多发自内心的道歉:“对不起,我们和你一样难过,请你原谅他。”——聊胜于无,却也是能要求来的全部。褪去《杀戮演绎》里最后的浮华。在洋洋得意的凶手面前,一直举着哀伤沉默的双目,Ali给老去了的杀手们配眼镜,希望他们能看清楚他是谁的兄弟吗?“喝了被杀者的血就不会变疯”的说法,和老来丧子失智后说自己只有十六岁的老人一样天真,想到那片众多岛屿和雨林的贫瘠土地,不知道是愚昧,是原始,还是所有全力伤害他人者都充满了对生存的恐惧……在任何运动之后,胜利者难道不都是以杀害为荣吗?这些“革命斗士”理所当然地谱写他们的光荣事迹,而后代也必将从小学会为他们和这场革命永世歌功颂德。每次看这种片子就会对世界越来越失望,人到底可以有多坏?杀害你儿子的那个凶手就住在街对面,但你对他无可奈何,因为凶手打着“国家安全”和“政治正确”的名义才这样做,他杀人是合法的。残忍杀害异见者,尸体被拖进河里,暴民不知悔改,也不敢悔改,因为凶手依然掌握国家大权和舆论导向,“政治正确”大于一切。可怕的是这些暴行并不是想象,而是客观事实。冠以国家之名的作恶,躲进政府机器消融个人罪行,洋洋自得于泯灭人性的杀戮演绎,因笃信被规训的“信仰”而毫无悔意,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屠杀中失去“人”的意义,沦为冰冷数据,借“百姓”之手拔除反对声音,如此嘴脸,如此熟悉;直面历史的人是无畏勇敢的,而大部分人宁愿视而不见,“都过去了”是个好借口,但别忘记历史的罪愆永远会重来。《杀戮演绎》姐妹篇,手法朴实讲究,内容极其震撼。在被害者和施暴者的问答和对峙中,拷问似的特写捕捉到了太多的“影帝级表演”,玩味又沉重,可以看出,刽子手也是一样的煎熬。尤其双方无法沟通的沉默中,影像涌动着巨大而又残酷的张力。现代人类文明的地基,似乎就是一张张靠血腥凝滞成的沉默之像。这次的气氛营造,对东南亚味的体会更深入了一层,简直就如阿披察邦的显相版。丛林之声的神秘莫测,蛇河的幽暗深浊,让身处其中的眼镜师那尽可能保持理性的克制已经显得多么有勇气。似乎逃避责任的自我求存是人类的原始本性,信仰是来唤起欲望与自私外的人性,可这片土地为何信仰成了加害与脱责的理由呢拍得很漂亮,呈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人性一面,我很难说我真的可以理解,但至少真实地看到了人性的这一面。但是对主角叔叔的采访真的突破了我的底线,特别是主角最终告诉了自己一直不知情的母亲,我觉得任何艺术家任何艺术作品出于任何目的都没有权利对一个人造成这样的伤害,我觉得这是极端不道德和丑陋的约书亚奥本海默无疑是个技艺十分纯熟的纪录片导演。观影的过程中,惊叹的不是荒诞,而是主角去访谈凶手(及家属)时各自的那些表情神态、沉默、尴尬以及心思的涌现。摄影机时隐时现。对话在一部纪录片里太重要。其实很难评判导演的立场,也无法评价刽子手。但依然想叹息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中的脆弱。《第三种黑猩猩》里有张灭族屠杀表,片中的肃清运动死亡人数却没有占到一个单位。书中说”灭族屠杀在第三者眼里是无影响的,如果不是特殊条件组成的情景引起第三者注意,特定的灭族屠杀并不会引起公众关心“。如今文明起来的国家都在极力隐瞒美化当初的暴行,导演用半开化民族切开人类顽疾还真高招8.5杰作!隐而不现的指控在丰富的叙述层次之间抽丝剥茧,就如配镜师不断地替换患者的镜片以调整注视历史的焦距。关于“何谓记忆与遗忘”的立论中独立出辩证的历史观,客观纪录与作者意志的平衡更是《杀戮演绎》所未能做到的。奥本海默总是与他纪录的主体(无论导演态度褒贬)有着相似的属性。标签本想写战争,可细想不对,民众实施的屠杀,叫战争吗?有个刽子手说共产党没有信仰,有个说他不想谈政治,还有一个说也许被屠者是好人可这就是革命…狗屁信仰狗屁政治狗屁革命!不过就是嗜血的人性!那些人谈起当年的暴行毫无悔意,可他们已经半截都埋进土里了,对他们除了沉默还能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