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餐厅打杂的小伙子,满怀自卑而又野心勃勃,一心想成为百万富翁,很快升职为侍者领班的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当他娶了一位纳粹的健身教练后,捷克人反而更看不起他,德国人也不接受他。战后,从有钱的犹太人家弄到的稀有邮票让他美梦成真,但他的高级旅馆很快被共产党国有化,他只得在贫穷和孤独中终老一生。影片根据捷克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97年去世)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以布拉格饭店服务生Ditie的视角回顾了欧洲二十年的历史。IvanBarnev和OldrichKaiser分别扮演青年和老年时期的Ditie。Ditie被吩咐观察在那里发生的一举一动,但是很遗憾的说,Ditie似乎从未为英国之王效力过。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电影网友评论:
对书中做了一定改动,最后主人公自己开的酒店和与百万富翁关在一去的情节被淡化了,但如果都拍出来会可能就太冗长琐碎了,电影捕捉到了原作神韵,但总觉得差点意思。如果像韦斯安德森那样章回体处理不知效果会如何,毕竟原书也是以说书形式呈现。对于镜子的使用让人联想到范霍文的《土耳其狂欢》。裸体的女性身姿曼妙,隐私部位覆以鲜花bbb补评电影。也是不仁慈的,他只想着拥有自己的酒店,更重要的,成为一名百万富翁,那些他曾侍候过的富翁中的一个。这是一个梦想吗,甚至都不能确定;战后,他依靠为邮票而死在遭轰炸着火的房子里的妻子留下的邮票,轻易地成为了千万富翁,但是他永远进不到那个群体。小人物的悲哀,对社会和战争的反讽。电影较原著,多了些情色的表现。很戏谑的镜头描述了侍应生精彩的一生。回头想想,太多的理想以及愿望都被可恶的显示摧残殆尽。《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事业的巅峰成绩,但也无法掩盖尘埃落去的种种失落。二战的影响力大到让一个侍应生流离失所,与昔日的轻歌曼舞香艳浓情不能同日而语。镜头俏皮、略黄、略戏剧。总体不错,值得观看。一个普通的毫无政治觉悟的捷克小个子,就算是经历了很多事运气如何好他都无法融入任何群体中,他一直梦想的百万富翁、上层人、纳粹势力、革命势力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都被乐观地放在一边好像对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幸运的是瓦尔登这个小老头儿还活着,挺有趣的。虽然很多内容用旁白来说但是表演的挺到位有小说的韵味,老年迪特很像赫拉巴尔。极具想象力的镜头剪辑和双线叙事把主人公的命途多舛纸醉金迷悲喜交织的人生表现得干净轻快又有些许浪漫魔幻色彩。很多节制的嘲讽,幽默的隐喻让人会心一笑。没有高潮和力度,就是平静的自嘲。生活中曾经受的苦享的甜多年后能够笑着说出来,捷克人擅长举重若轻。一个矮个子男人的莫名发迹以及衰败史,定语还需补上捷克,状语补上在二战前后。只能说捷克人民非常乐观,男主各种主动或被动的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被赋予了幽默的表象,取悦漂亮女人的手法非常单一却浪漫至极……这种命题作文交给中华民族,怎么也是另一部"活着"。最后遇到某某主义,两个字--充公!太牛逼了。一个空有小聪明的小人物,花了前半生只想挤进上流社会。等到终于成了千万富翁,国家也解放了,财产也充公了。而他宁愿进监狱和那些百万富翁蹲局子,也要证明自己千万富翁的身份,没想到即使进了监狱,也还是得不到昔日上流社会的认可。整部电影讽刺恶搞满满,仿佛是捷克喜剧版的《活着》。浪漫魔幻!我超喜欢!还原度很高,不止是情节,情节反而有一些调整。影片那种戏谑的风格就好像出自作者之口。导演很喜欢碎片随风飘呀……纸币硬币邮票羽毛飞得到处都是……黑白的默片风格、色彩丰富浓郁的回忆和低保和平淡孤独的现实。总之想起布达佩斯来,都是小服务生的奋斗史,两种都很喜欢!悲剧版《阿甘正传》,同样是采用一个人物的传奇性经历来讲述一段国家历史,但是更加创痛。同时,还把一些社会批判性的东西描述得极其丑陋,甚至富人吃东西的镜头,都让观众看得恶心。另外影片很多形式感的东西做得很有意思,默片,定格动画,裸露,画外音,还有一种诡异的变速。因为埃塞俄比亚菜被这部电影吸引来,烤鱼塞进烤鸡塞进烤羊塞进烤骆驼大杂烩,骆驼还是自带活的,真是活久见啊!主角全程话很少,像默片,却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主儿,个子不高,欲望不小,不关心政治,没什么民族情结,发财没那么开心,下狱也没那么难过,像个机器人。看过好几部捷克的电影都能把沉重的二战史拍得轻巧乐观,又细腻动人,不知道是不是和捷克人民的性格和从无大规模战争伤亡的历史有关。这个国家虽小却经历了许多政治变革,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和辉煌的荣耀,布拉格这座城市也很迷人,以后一定要去一次布拉格~前首席服务生摔盘子、将军给小费、信仰种族主义的德国女子、一群德高望重的老人看着年轻女子袒胸露乳旋转在桌前、平时说多国语言战时不给德国客人点单的领班、人种培育中心变伤兵疗养院、百万富翁监狱弹棉花、犹太人的邮票漫天飞,几乎要是捷克魔幻现实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