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由英国著名女导演莎莉·波特(《美丽佳人欧兰朵》)执导,从两个伦敦少女的视角出发,展示了1960年代冷战背景下年轻人中普遍的恐慌与迷惘。主演之一的艾丽·范宁年仅15岁,却已有《本杰明·巴顿奇事》这样的大片资历,此番和女星爱丽丝·恩格勒特搭档主演,表现惊艳。而好莱坞男星亚历桑德罗·尼沃拉(《嚎叫》)和无冕影后安妮特·贝宁(《一代情枭毕斯》)的加盟,无疑让这部以年轻人为主角的影片血肉更为丰满。
金吉尔与罗莎电影网友评论:
很喜欢艾丽·范宁。想把头发染成她那样的金黄。你似乎觉得,如果她老了,这个世界就到了末日。只要她安稳地活在17岁,这个世界就还有救。她就是处女。她就是贞女。有时候觉得她大哭的时候也很美。于是就让她再痛苦一会。反正有很多人暗恋她。男孩。女孩。那些压抑会像爬山虎一样包裹住她的思维。她会在这些宠溺里变得平庸。变老。如果她有足够多的痛苦与梦想,那么她会童颜不老。成为一个诗人。一个隐士。一个格格不入者。她会失掉她的朋友。因为她不再世俗。那时,只有真正纯真的导演才能和她合作。才能理解她的孤僻与眼泪。如果她很快老去,那么她将快乐而世俗。在艾丽·范宁真正老去之前,我愿意固执地爱上一个赌注:她将是独特的,代价是一无所有,并将永远孤bbb这就是“酒会”的导演嘛,特别喜欢拍知识分子的家庭和情感生活。。讲实话,真诚还是真诚的,试图聚焦知识分子/艺术家个体在动荡大时代下同样动荡的个人生活,想拍出女孩子情谊中又牢固又脆弱的部分,还想拍出成长(成长大概是对父母的幻灭,对友情的幻灭,对信仰的幻灭,一步一步)。但知识分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样的狗血,一样的无聊,还自以为是。范宁和赫本都是那种说着一些自己也不懂的话的傻白甜,但是范宁妹妹的眼神啊,真是童女对于成人世界的永恒怀疑。(她太适合演傻白甜白左了。。独自听舒伯特流泪的父亲教会你反叛,可父亲的“反叛”只会伤害身边的女性;维系家庭的母亲不堪重负,做好一个精致的派之后,餐桌上你只能旁观他们的争吵,没人吃饭;你明知自己已经失去了童年的世界,却只允许自己为更大的世界而落泪;作为半自传电影有些self-indulgentbutohGingeryoudeserveacloselook即使她与她毫无相似之处但有些东西从出生就已经决定了Rose求得Jinger的原谅然而当存在成为了一种愿景的年代还有什么可原谅的呢埋怨伤害记恨都不付存在了英国女导演总是有种浪漫情调但并不是表现在剧本而是拍摄的画调宽屏广角显示出了人的孤独感导演满腔的观点也许一部电影无法全部表达出冲着艾丽范宁看完后只记得:(1)棕红色发+牛角扣大衣+高领毛衣的英伦风;(2)Roland告诉Jinger要有独立思想和追求,但这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当着女儿面与女儿朋友乱搞的不负家庭责任的渣男父亲;(3)母亲不应该以自己的痛苦遭遇来要求女儿的学习标准,这叫感情勒索。和《呼吸》一样是讲两个女孩子的故事。剧情狗血但是由于放在了二战的背景显得女主更加悲凉,她左得辣么认真最后受伤的却还是她(・᷄-・᷅)女主虽然颜值不及女二但演技惊人,也很有辨识度,演过的每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情节发展得略生硬,看完也很难总结出到底要传达的是什么。完全冲着两个小姑娘看的说,前三分之一甚是美好。有嬉闹,有放纵,有海边漫步,种种画面都美极惹。可是后来罗莎为什么和金吉尔的父亲搞在一起惹!!!姐姐表示很无语。艾丽范宁呀,你以后可不要接这种戏了,可塑性虽然很高,但是你这年龄正式塑造三观的时候,就这样被成年人的世界给影响了,也许做演员都避免不了吧就像秀兰邓波儿,长大后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格不健全,说的有点多了。左派文人总是空喊着口号,装扮出一副忧天下的模样,划出无数个政治正确的界限,其实只是一群懦弱而无责任的小鸡而已。影片中父亲的形象,倒是漫画式地刻划了此类人的嘴脸。导演有些态度暧昧,让故事显得很犹疑。不知道电影是更想讲冷战核武器背景下女孩儿的成长故事,还是普通的Ginger的家庭故事。电影简介描述的是战争对友谊的影响,我倒是觉得若无战争背景,Rosa该跟Roland好照样会跟他好的。你享受简单生活,注重精神世界,她却把注意力放在扮成熟,抽烟喝酒撩汉上。你满腔天真和热情想拯救世界,她只想睡你爸。俩个不是志同道合的女孩只为消解寂寞走在一起简直就是灾难。喜欢Ginger的扮演者,是《somewhere》里的小姑娘。整个电影来说的话,感觉力道欠佳,组合拼接的有些生硬。但至少是比较special的风格,所以给了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