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节临近时,在北京某餐馆打工的河南民工王小山(王宏伟)因一心回家无心工作被老板开除。在回家前,他想找个老乡作伴。aaa
为此,他一一走访了他的建筑工人、票贩子、大学生、服务员、妓女等老乡,然而他们各自有留在北京不回家过年的理由(有想趁年关卖多些黄牛票多挣些钞票的,有很想回家但因为现在的工作觉得无脸见家人只让王小山把钱捎回去的,有觉得回家过年很没有意思的,不一而足),王小山费劲口舌也没能将他们说服,只落得无可奈何的失望。
小山回家电影网友评论:
形糙神不糙,现在已经难以评价片中的展现手法是基于科长的匠心独到还是囿于拍摄条件,做不到的就搁那儿不管,能做到的就试上一把,非常典型的练手电影,如今更多是把它拿进科长的创作谱系中去看,风格史意义大于影片本身。春运回乡一直是中国改开以来最大的社会问题(城乡悬殊和农村政策的失败在其中尽显无疑),电影跟随小山的脚步,为九十年代北京风貌和当年的社会情况留下了珍贵的档案性资料,比如95年春运人数2500万,2018年这数字已达到3亿多。之前唯一只刷过一遍的科长电影,收录在《小武》的花絮里有很大原因,十几年后再看,它的形式已不再令我惊讶,批判性也称不上系统,只是作为高度写实的个人“私录”影像,在前网络时代与电视机上以粉饰为目的的国家意识形态写实主义进行着无辜的对抗。以后还会重看,王宏伟多可爱,而且还和我同一天生日呢《小山回家》两星半。贾樟柯的电影说实话我只看过《山河故人》,特别喜欢,先后一共看了三遍。赶在《江湖儿女》上映前,决定开始看他之前所有的作品。第一部《小山回家》与其说是处女作,倒不如说是贾樟柯学生时代的一次上手实践:画面粗糙,各种穿帮,毫无镜头,配乐糟糕,没有什么剧情,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贾樟柯这个人真的很聪明。1、剧情上,无非就是小山找不同的人商量着过年回家,故事很散,但是全都被“过年回家”这一主题串联起来了,以至于整个故事没有散到崩盘;2、受限于当时拍摄环境或者说自身能力,录音、摄影都很糟糕,贾樟柯很讨巧的用早期无声电影的黑布字幕形式来补足相关剧情和台词声音,恰好也是电影诞生100周年,在片前来个致敬,一开始觉得莫名其妙,看的时候恍然大悟,贾樟柯太鸡贼了哈哈哈哈3、喜欢最后一首歌90年代的童年记忆。在那个年代,大城市与小县城在记忆中差别并不大;可能大城市有火车站,天桥,迪厅,大学,生活更多元一些。对白很平白,贾科长操着一嘴山西话骂街,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似乎都在靠一根烟在表达,不够细腻。年代感很重,对于父母那一代生活的记忆加深;想到很多小时候的场景,将近年关去县城里买年货、衣物的画面;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在冻着冬凌的旧路上爬坡,眼看着一旁一块钱一张票的班车飞驰而过;或是一村人都挤在村里开来的蓝皮大汽车的车皮里,随着一路颠簸却喜庆的氛围里进城。关于90年代北方县城的记忆,关于北方冬天腊月过年前的记忆……至于回家是18岁成年以后的事情了。南方人以及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不进这样的片子了,贾导将年轻时的想法拍成影像,让一代60、70后有青春可追寻。贾樟柯的学生作业。我在大学时候看的,依稀记得王宏伟剃头发的场景。20180920重温。处女作前的学生作品,已经很有电影感了,很有才情,没有很多习作那种空洞并且刻意,并颇具实验精神,字幕造成诙谐效果,“刀”让人忍俊不禁,画外音和街头实拍成就小武的风格,关注底层加流行金曲成为小贾标签。多年以后,再看1994年的北京街头,北京的胡同和车站,学生习作竟然有了文献的感觉。贾樟柯初亮相。3.5过3⭐。比贾后来的片子有意思的多,这里的纪录片形式够得上故事的味道。异乡人的生活,过年回家的执着,诸事提不上劲儿的颓废像,卯足了劲将世纪前北京的犄角旮旯拍个遍,那种新鲜感也就只在《小武》《站台》还贯穿着,后来的片子都蔫了。不过贾樟柯的作者性倒是从来没有变过,后现代的拼贴,多音部的复调叙述从来都是一如既往。做工粗糙得实在不敢恭维的片子,但影像却出奇的有质感。可谓六代风格的开山之作,可能是胜在真实吧。里面贾科长划拳抽烟的镜头,亲切啊亲切啊就像找到家一样。里面有几点讽刺媒体的画面,笑出了声,碧浪配上人命日报,哈哈哈都是扯蛋。只是作为九几年的影片叙事还停留在默片和电影早期的文字叙事模式,确实有些低级这是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影片,更是梦开始的地方。对贾樟柯当时的电影小组真是满满感动,他们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一件事大家一起干真的太棒了。王宏伟又是老乡,影片反应的就是河南人的故事,深有感触,贾永远都能抓住看似最不主流的人物,也永远爱着舞蹈和音乐,勿忘初心。贾樟柯的作业,不能称之为处女作,包涵更多的实验在里面。选择一个异乡人回家的主题,这个话题一直伴随到新世纪的前十年,刻画了早期北漂的一批人,而“北漂”的心理状态持续十几二十年没什么变化,直至这群人留下亦或是离开。看看这两年的北京,回头再看《小山回家》,意味深长。影片中小山说到“伺候人去哪儿不是伺候”,看到“伺候人”三个字就不得劲…农民工赶春运回家过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影片画质、音效都很差,但是却会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进去。对于影片里那个年纪的人来说,活着哟,可能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行吧。电影制作粗糙录音混杂但是这不是电影的评判标准作为非专业人士电影的故事性和当时的社会写照吸引着我感谢导演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写照虽然我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电影里面黑屏播报流行歌曲广播背景作为一幕幕的穿插衔接觉得很有意思值得一看两星半。。画面粗糙,实验感比较强。总体感觉不成熟。但是人物状态拿捏的比较准,也能看到些北京95年的风貌。透过镜头才能看到北京20年来的变化是有多大。另外科长的表演也很好。。对贾樟柯的电影很感兴趣的话,推荐看看。能看到他一开始就有的一些特点。这糟糕的画质实在提不起完整看完的欲望,加速跳着看完。其实可以看得出,从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开始,就已经显示出贾科长前几部电影的主题,“变与不变”,三部曲的时候逐渐打磨成熟。没有必要为了科长而对这部片信仰加成,给最初留点遗憾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