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于观、马青、杨重办了一个以“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一时间,客似云来。杨重替某医生与女友刘美萍谈恋爱;马青替一男子舌战娇妻;经理于观接待号称作品应获大奖的“作家”宝康。但很快,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杨重的顾客刘美萍竟对他有了爱慕之心;为“作家”宝康举办的颁奖大会,不得不临时抓人商场扮演发言的名人;怕女友在分手时掉泪的人前来求助,结果要告吹的女友正是刘美萍;替顾客照料患重病的老太太,最后却被其亲属告上法院。三T公司被停业整顿,同时也接到了法院的传票,老太太的亲属们坐在营业部要求赔偿损失……于观、马青、杨重三人走上大街以冲撞其他人来发泄怒气,没有人理睬他们,当他们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发现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都是需要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的人。
顽主电影网友评论:
扑面而来王朔的市井气息,和一帮无所依赖的无赖。那是我这一代还没出生的时候,旧时代和新中国同时相背而去,旧破新而未立,人、事儿、思想像电影里的时装表演一样戏谑。我们开始长大,却目睹着世界更莫名其妙的荒唐,但我们恐怕呼唤不出更自由的表达了——“你真陪我到精神病院去吧,我想检查检查”。.膈应的词少,粗俗的内容多,比《甲方乙方》更妖、更带劲。1.帝都毕竟引领潮流,人三十年前玩儿剩下的东西咱现在才玩。2.张国立贫嘴功力明显不如另二位侃爷,原来三人这三十年来的戏路当年就已有伏笔。3.年年岁岁花相似,混混青年也相同。(分分钟中eee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那会儿的桥段,无论是这个里面的T台秀,还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大变活人,都给人一种很魔幻很有意思的感觉,和完全的西式并不一样,充满着新奇和想象力。这片子和后来的甲方乙方、私人定制都是一个套路,但是感觉比后两个拍的更深沉一些,这些片子里面都有喜剧和一两个乐观开朗的女演员,各种京片子京腔狂飙,现在再听北京话和天津话老是往这方便靠,太有意思了那时候的葛大爷就带着他的憨态,还有他没掉完的头发,故事的结尾,老教授说私人生活是个悲剧,孝敬母亲的知识青年母亲跳楼了,顺便再讹了一把,围坐打牌的哥们换上了真玻璃坑了一把牌友,这些人都老了,故事还是新的,国立哥的表演我觉得一般吧,让我比较出戏在那新旧碰撞,黑白混杂的荒诞时代,那群年轻人脱离集体、转向自我的朋克精神被深深地打上了八十年代的烙印。看着混乱的大杂烩走秀,我竟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时光车轮已向前滚过三十年,这群年轻人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某处,背着失败者的标签,倔强地生长着。以王朔为代表的一类创作者,擅于创作这种挠痒痒、抖机灵程度的讽刺作品,正如耽迷于小聪明的人总是更难有大智慧的修为,其最大的坏处就是阻碍了通向严肃批评与反思的道路,这满屏的金句就像是《奇葩说》,功能仅仅停留在启蒙层面上,很难有更高的建树。没想到会偶然间看到甲方乙方的前身,没想到那个年代拍出的电影这么好看,随处可见堪称经典的台词,还有让人目瞪口呆的时装秀。整部电影就是最佳段子集锦。王朔的名字大写着标在对白里,时代的印记也非常清晰。那时候的摇滚也直抒胸臆。整部电影一如王朔一贯的风格充满了北京人的天不怕地不怕那股爱咋咋地的劲。同样是90年代初社会大变革时期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反而贾樟柯拍的十三线青年更加深刻耐人寻味王朔的太多幽默抖机灵反而消解了思考每个人物都各有特色,都有代表性。电影的那场时装秀像一场梦境。张国立,葛优,梁天演的三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很到位,还有那个作家,德育教授的形象也有讽刺意味。两首摇滚歌的歌词也契合这个主题。6.5居然想到《方形》…虽然还是有舞台化表演这样的年代通病拖后腿,不过观点是现代的,是和《本命年》一样脱颖而出的。期待人物群像能随多元时代有更多交互可惜没有看到,为何不以一场狂欢结束?八十年代的风情可能真的是你没经历过仅凭几部电影几个场景永远了解不到的。那个年代人很真实,那个年代物有所值,那个年代虽衡量物质,可不是界定。时隔多年,三刷此片。嗯,值得给9分。节奏略慢前半段的那段走秀真是神来之笔半仙,北洋军阀,农民,红卫兵,军统特务,肌肉女,模特……这些人齐聚一台真的很魔幻,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形形色色的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可能是那个转折时代才会有的电影吧,旧有秩序重新洗牌,如混杂T台上的群魔乱舞;曾经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遭到调侃,卫道士般虚伪的假面被撕开,然而有些东西也跟着坍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