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首页  »  阿里郎  »  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

主演:
金基德 
备注:
HD
类型:
剧情 纪录片 情电影 
导演:
金基德 
别名:
Arirang Arirang - Bekenntnisse eines Filmemachers
更新:
21-10-22/年代:2011
地区:
韩国
八播晚高峰期可能卡顿请耐心等待缓存一会观看!
《阿里郎》内容简介

主演:金ddd
导演:金基德
语言:韩语
地区:韩国
编剧:金基德
类型:剧情/纪录片
上映时间:2011-05-13(法国戛纳电影节)
别名:Arirang/Arirang-BekenntnisseeinesFilmemachers
用户标签:金基德,韩国,纪录片,2011,传记,自省,思想,隐居
片长:100分钟
imdb编号:tt1922551

由于女演员在片场发生了危机性命的意外,亦由于一直教导的学生投靠了他人的麾下,导演金基德长久以来对于电影的执念发生了动摇,年逾五十的他发现原本高产的自己竟然再也没有了拍电影的热情与冲动。于是,失意的导演选择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高山之上开始了自我质疑和质问的心灵旅程,他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段困顿生活中的自问自答,经过剪辑,于是有了这部电影。
  拍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将那些饱受争议的画面和意向放置在电影里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即使是金基德,也给不出标准的答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已将电影融入了生命,情到深处人孤独,在《阿里郎》的歌声里,除了电影本身之外,一切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金基德

阿里郎电影网友评论:

感激这张死猪脸的节食效果。真可怜啊你们这些连眉毛都长不全的家伙,永远也没一点自知之明。刻奇的人只会拍刻奇的电影,拍不出来了就拍自己的山穷水尽,可你不是从一开始就什么都没有吗,你爱过人吗,你拍的哪里是艺术,你拍的是对艺术,对这个世界手法精致的玷污啊。把自己的一举一动当作艺术品来剖析,自问自答,把一点小事导演成别人对伟大艺术家生涯的迫害,可你真的连被伤害都不配,这种拿反复责备自己来为艺术献祭的戏码真是流行啊。“人生对我来说,是害我,害他,和被害。我拍电影想表达的也是这个。”片如其人,没有米兔这些也都看得出来,只是许多人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就是这种垃圾。事实证明韩国这个国家除了李沧东,根本没有第二个值得一看的导演。金基德,包括园子温这类,都是些直男装逼爱用的花拳绣腿。

8.5,小丑表演的经久不衰是有理由的。金基德当然只是个庸才,他所有的作品都坚决地假定观众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分子自觉性,全身心在他的低级趣味中被愚弄,因此我常说他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文盲电影。指望从一部他记录个人的作品中得到自省,只能说对这位导演还缺乏认识。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看一个愚人如何自作聪明的实现”恍若真诚“的伪饰,从而在一层表象虚假的外部体现出一种更广阔的,真正属于这位文盲导演的真实,供观众充分地将他把玩。就此意义,金基德不自觉地完成了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以一场自我愚弄实现了创作的升华。这也是电影的伟大之处(猴子——打字机——普鲁斯特·,我们永远不能期望文学出现误打误撞((截至目前能够实现对创作全然自觉的韩国导演应该仍然只有一位。

3.5说是金基德受挫后的真诚“自省”会让人觉得可疑,这样的拍摄方式本身就是难以达成自省的,摄影机缺乏独立的“人格”,纪录功能的完成受控于导演意志。因此在拍自己之前需要先把摄影机摆好,这种摆放对导演的“自省过程”必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干扰被导演故意抹平了(除对镜说话)给人的感受是“没啥影响”,这是否就是一种对“自省”的不真诚呢?我觉得“自省”本身是一个面对自我的内在过程,没必要拍出来,摄影机的介入难免会让它变得畸形,更何况金为了效果还考虑观众。看完的感觉不是通透反而疑问加重,说不清金到底是热爱艺术还是热爱装逼,或者是热爱“装逼的艺术”?

评论区高分一派吹嘘的评语也太好笑了,金基德拍这电影和我小时候挨我爸打心情沮丧时写日记泄愤的行为不是如出一辙吗?这当然不是关于金基德本人的documentary,而是“导演金基德”这个角色和金基德前面几部电影一样——被剧本逼疯并选择自尽的drama。大概是因为读了《野生金基德》这本书,导演那种单纯、絮叨、自卑同时充满自恋的样子非常符合我的认识了(尽管二者相隔近8年,却相差无几)。

三星的纪录片,囿于笨重的、自作聪明的形式,导演金基德的自省之纯粹性变得令人存疑,真诚可能是双重表演(doubleacting)的最终呈现;五星的剧情片,在对虚构性前提的宣告声中,双重表演的先在层面(pre-acting)彻底消失了,只留下演员金基德的表演(acting)。最后的持枪射击似乎呼应了前作《真相》,真真假假,难以辨别,综合四星。

世界殘暴孤獨,人們互相折磨。做個苦行曾就能得到所謂的救贖和安慰嗎。殘暴的人,痛苦的人,孤獨的人。人類渺小,虛無,沒有愛,沒有救贖,只有無盡的冷漠與孤獨,毫無意義。滿世界的悲傷,我冷酷的愛人,我忍不住哭泣,阿里郎,把我拋下。你不懂生命,你個白癡,叛徒,蠢貨,我要殺了你。孤獨,無盡的孤獨。

影片展示导演自己(如果这不是他用以自反的虚拟角色)面对生活的焦虑(尤其是创作焦虑),以苦修/自虐的形式对自身进行的一场浩大的诘问,充满存在主义的影子。金基德对自己的争议性进行了自我辩护,同时释放了深埋的苦痛(如果这不是精心的伪装)。一切皆关于内心,却全部以行动来诉诸,电影性极强。

死亡,与世界的关系,创作动力,获大奖后的感受,对于期待的回应。颓废三年的原因,自己对电影的爱和执着,自己接下来该走什么路,一样也没说清楚。金基德是一个完全受感性思维控制的人抑或只是抑郁症的影响。后半段更接近电影一些,有一段拍的dvd录像和自己近景镜头交叉剪辑还不错,一个人的电影。

话痨导演,以及积极向的抑郁。反省自身也还是需要与存在的自我对抗,拷问出最精纯的心血,一点一滴像萃取出来的咖啡,涩你的口,你的眼。直面死亡是唯一可以通往其他世界的门。印象深刻的台词是:“人生就是施虐和受虐,互相折磨以及自我折磨。”于是明白为什么要插入《春夏秋冬》负石抱佛上山的片段。

清晨酣睡的列车给人思考的静谧,蒙蒙的天亮照出白色衣服上大雪深山一样的诘问。金基德是一个太纯粹太单纯的人,正是这种特质才能做出那样艺术性极强的电影。最后放春夏秋冬时确实被打动了,苦行僧一样的自我鞭挞和苦修是金基德的一种世界观。正如自省和诘问,不放过自己的坚韧和追求,是他的成就和悲哀

金基德说的最诚实的一句话就是,他通过电影“手淫”。演员们最喜欢残酷且丰满的坏角色,而导演则最喜欢“坏故事”。他折磨着电影人物,折磨着他人和自己,从而得到快感。有幸获得国际大赏,但又不幸从神坛跌下。死的背后就是陡崖,一切截然而止。金基德拖着更重的石头前行、上坡,《阿里郎》是他的自赎

这是一部金基德的剧情片,他询问银幕前的观众,询问自己的影子,询问对面的自己。用心血唱着阿里郎,画面里闪过过去的作品海报,隔着屏幕痛哭流涕,自问自答。创意与疯狂并行,电影是什么?为什么不再拍了?你到底在干什么?活着到底是什么?没有答案,只能一枪崩了自己,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