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阿尔伯特·芬尼/安东尼·安德鲁斯/IgnacioLópezTareee
导演:约翰·休斯顿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地区:美国/墨西哥
编剧:GuyGallo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84-06-13
别名:火山之下
用户标签:美国,CC,John_Huston,JohnHuston,墨西哥,美国电影,约翰·休斯顿,1980s
片长:112分钟
imdb编号:tt0088322
一个忧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酗酒的前英国领事在小镇的自我毁灭过程,一个孤独的酒鬼在面对昨天时作出的悲哀决定:死亡,或者重新开始。
导演约翰·休斯顿曾导过《马耳他之鹰》、《碧血金沙》、《灵欲思凡》等。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阿尔伯特·芬尼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提名)阿历克斯·诺斯第3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约翰·休斯顿
在火山下电影网友评论:
名字做是切进一部电影的钥匙,玩弄文字的多重含义来制造片名的深刻效应,是每个导演或编剧的同好。1、片名是故事发生的地点。2、片名是二战前的预言。3、片名是主人公情绪爆发的暗示。嫖娼,寻死都是自愿的,用放纵自己和死亡来完成对前妻和弟弟的报复,以及对自己的救赎。醉酒是表像,其实从一个外交前面冗长到令人发指,然后突然急转直下,不知道小说是不是也这样,有点儿没信心看了。主角演的真好,虽然一下子就看出来是谍影重重里面的CIA邪恶博士,不过还是诧异于他居然还年轻过。然后就是JacquelineBisset,东方快车上的伯爵夫人。是不是发生在南美的故事都必须带点儿魔幻?对于伟大的原著小说来讲,只能算是一个导游手册似的入门电影.脱离了心理动作之后的表面故事已经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在原著庞杂的信息中,改编者未能选出最适合影象表达的元素然后加以强化----完全省去了拉鲁埃尔先生,却保留了那么多头绪未能理清的政治线索,不能不说是大大的败笔.没看过原著,所以看不太懂。这个酒鬼一开始就说了,悲哀,与时代无关,都在个人的心里。面对失而复得的伊芙,酒鬼不醉,只是过不去自己心里的一道坎,借着酒精说着清醒的话,掩盖自己其实早已缺少了爱。缺少爱,是无法生存的。所以酒鬼死了,是情感的爆发也是报复,所以伊芙也死了。《在火山下》没看过原著。这个酒鬼一开始就说了,悲哀,与时代无关,都在个人的心里。面对失而复得的伊芙,酒鬼不醉,只是过不去自己心里的一道坎,借着酒精说着清醒的话,掩盖自己其实早已缺少了爱。缺少爱,是无法生存的。所以酒鬼死了,是情感的爆发也是报复,所以伊芙也死了。3.5。1.悲哀与时代无关,都在个人的心里。2.开片:群魔乱舞与鲜花墓地。3.诺斯费拉图银幕一瞥。4.多以外部呈现酗酒,而无内心醉生梦死。5.生活之所以无法支撑,就是因为摇晃得厉害。6.片名:故事地点、二战寓言、情绪暗示。7.三年后,休斯顿遗作[死者]诞生。完全失焦,似乎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醉鬼,但又交待得语焉不详,猜不透动机。亡灵节的模拟死亡开头,真实死亡结尾,却是没有方向的死,偶然的死,带有嘲弄意味的死。连导演似乎也那么愤世嫉俗。慕尼黑协定、托洛茨基、革命、战争、火山,这些符号和意思都在,就是没有方向。开场跳舞的骷髅,以为打开了《圣诞夜惊魂》,看了才发觉其深意,和墨西哥的幽灵传说有关,更和纳粹二战的背景息息相关。英国外交官失去信仰沉迷酒精,爱情也无法将其拯救。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犹如在火山下,无人幸免。JacquelineBisset很优雅很迷人。对酗酒题材的电影一直没啥好感,休斯顿的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在二战前夕一个墨西哥小城遗失爱情放弃生命的故事,影片发展时间基本就在24小时内,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场景是在各个酒馆拍摄的,战争阴云笼罩,死亡骷髅意象反复出现,让影片变得异常烦闷、压抑。休斯顿的一部怪电影,有着迷人的异域风情,醉酒的演员演得非常好,真实,比《失去的周末》真实,主要是剔除了幻想部分,仅从外部展现醉酒状态。结局来的比较突然,像是被斩断的。非常冷感昏昏欲睡的节奏小说改编太多富有隐义的话语完全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酒鬼演的挺可爱的迷人的墨西哥小城拉美民朴风情与妻子弟弟谈论生活的风景公路片火山安静的时候有白云罩在周围,但它终究是充满危险和变数的。全片可说是老戏精的独角戏,开场的电影院和结尾的酒吧都出现了《奥拉克之手》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