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实行《国家繁荣维持法》的国度。在这里,政府致力于刺激国民对死亡的恐惧以此来提升人们崇尚生命价值的意识,执政者认为这样可以抑制犯罪、提高社会生产。与此同时,凡是对这项法律怀有疑问的人,都会被归为“思想颓废者”,毫无容赦地遭到处置。所有国民在即将入学前必须进行“国家繁荣预防接种”,每一千人中会有一人被植入特殊的胶囊,当他在十八岁至二十四岁时,体内的胶囊会在某个事先设定的时刻自动破裂,夺去他的生命。究竟谁体内潜在着这可怕的胶囊,只有政府知道。厚生保健省公务员藤本贤吾(松田翔太饰)的工作是发放“逝纸”,在死亡胶囊启动前的二十四小时告知当事人即将为国家的繁荣而牺牲。藤本认为这是一向崇高的工作,充满自豪。
死亡预告电影网友评论:
“在这个国度有自由,有和平,有富足的生活。但是,其中一小部分人,突然某一天,被国家无情地抛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类无法忍受极端的状态。我们都会接触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能长生不死,你会做什么?如果你只有24小时可以活,你会做什么?极端的丰富和极端的贫乏总是挑战着人类终极的生存意义,再没有比无限的生和刹那的死更鲜明的刺激了,而这正是日本这个民族极为欣赏的樱花之道:在一瞬间绽放一生的美,随即凋零。其实一生和一天在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全力以赴的一天比行尸走肉的一生自然更能凸显人的价ccc很难评价。一方面,三个小故事都演绎得非常动人,尤其是第一个,临死之前在舞台上看着格格不入的世界,扪心自问“这就是最后一天了么”,那个部分太赞了。但是另一方面,“逝纸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部分阐述得太少,本来想要营造的效果是“这个制度有用但是泯灭人性所以我们要批判”,但是没能体现出哪里有用,所以这个制度从头到尾都是泯灭人性,那么后面的批判制度以讴歌人性就缺乏深度了。为了国家的繁荣,请你去死吧。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即使是反乌托邦电影,也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光辉。然而结局那一下真是恶寒,一位原本对国家繁荣法仇恨至极的受害者,经过一番思想改造,面带笑脸地劝小孩子去注射疫苗。就如同温斯顿接受双重思想的再教育一样,在巨大的恐惧面前,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荡然无存。居然被个眼角膜的老梗弄到老泪停不下来..如漂流教室、别让我走,明明一切全是假想,我却从相信到动容。若世间事的终极意义大抵从中发现和反思自己/生活/社会,那管多异想天开,只要人性人情是真,感动就有意义。不过现实中的人性人情岂不复杂的多,许受限篇幅,电影也只能呈现最想给观众看的一面吧。这个故事,离我印象中的反乌托邦远了点,反倒更像亲情片,而不像科幻片了。三个部分的故事就是没了本片的背景也一样能演,亲情片的内容强行加上反乌托邦的内容,也不得不说是主次颠倒了。作为一部亲情片,它是成功的,但作为反乌托邦科幻片,它没有把最根本的东西展现出来……仅仅是涉及了一点皮毛。剧情俗套?是。但你看,第一个男人想在死前报个仇杀人未遂,第二个所谓临终醒悟一首歌也找回自己,第三个政客儿子杀路人甲杀妈未遂被提前嗝屁,第四个为了捐角膜给妹妹心甘情愿,最后却发问“我真得想死吗”。还有如果人人知道生命的尽头,是否能像最后24h一样拼尽全力不再浑浑噩噩?太有趣了爲了讓人們珍惜生命就非得用這種可笑而又荒唐的犧牲小部份的生命的方式來教育其餘的人么?這不是跟珍惜生命的主旨相違背了么?並且還美其名曰“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貢獻”...但是,從另一個BT的角度去看...那些瀕死的人們,正是因為在死亡的巨大壓力下綻放出了個人的奪目光輝..故事创意很好,人物刻画不够深刻,主题太散。创作者想由3个故事来体现什么呢?如果想要表现集权制度的冷酷,那就应该在3个故事中集中体现这点。从这点来看,国会议员的故事和最早出现的那个思想犯是很好的设置。而另外两个故事就显得多余,或者可以把这两个故事淡化一下。三段故事组成,友情,亲情,独裁。当年朋友特意从日本带回来的dvd,那年正好参加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幕式演出,每天累的就像行尸走肉一样,不停的排练跳舞,如今一起奋斗过的兄弟们已经各奔东西。如今再来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别有一番伤感。人应当抓紧时间追寻活着的意义,这个其实很糟糕的片子用拼凑的故事所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凌乱而松散的结构是败笔。人的生命有多重要,亲情和友情价值几何,或许不面对死亡永远也不会真的明白。为国捐躯,曾经也有过的多么愚蠢的想法。时刻感到恐惧吗?那是作为奴隶的体验。一个用恐惧当治理手段的国度,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犯,想到了某些国家某些时刻,史书上触目惊心却一笔带过的死亡,于国家而言个体不过是渺小不过的虫豸,为了国家,叫你去死,你去不去?题材不错,但拍得不够深入,明明还可以更好的。山田孝之的故事挺感人的,歌手的那首歌好听,佐野和真的故事就比较一般了。松田翔太可能是发型的缘故在电影里,一点也不帅。整个故事其实可以拍成短篇的日剧,那样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