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间,日本逼袁世凯(英若诚饰)签订卖国“二十一”条,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屈从签约。由此引发全国抗日风潮,袁派兵血腥镇压。云南起义将领蔡锷(王心刚饰)目睹袁世凯倒行逆施,准备进行讨袁起义。名妓小凤仙(张瑜饰)倾心蔡锷威名,却始终走不进蔡锷内心。一曲“高山流水”琴曲,终吐自己凄惨身世和除贼心愿,彼此览对方为知音。起义前夕,小凤仙为掩护蔡锷不幸入狱。蔡锷在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窃国大盗袁世凯郁病而亡,随着讨袁护国战事结束,劳尽心力的蔡锷也客死异乡。正在抚琴的小凤仙望着突然崩断的琴弦,猛然意识到什么....eee
知音电影网友评论:
小凤仙自蔡锷将军去世后,先嫁给东北军的一位师长,从北京移居沈阳。师长死了,她改嫁给一位姓陈的厨师,住家于沈阳市一座平房里。邻居叫她“陈娘”。解放军占领沈阳。这年小凤仙已48岁。先是进一家被服厂做工,以后给人当保姆。文革时她年过70,丈夫已死,孤苦伶仃。1976年,76岁之龄病故。服化道美好。美人泪,英雄血,剑胆琴心,动如参商。编剧名华而实,古琴演奏李祥霆,导演有谢铁骊陈怀皑加持。感情不浓烈,倒是颇有古意。人物形貌基本按戏曲三国来的:松坡即是周郎,袁宫保就是曹操,那袁克定便当了一回蒋干。拔剑南天,长风绕旗,想了这么多年,今天总算是看过了。王心刚老师有文气。厅堂、言语、人与人含蓄的距离、风度里的斯文和教养,隔着动荡岁月有《早春二月》的味道,尽管“护国护法”题材看起来远大于革命青年的迷茫与出走。风云是背景,风月里有性情,也许这是当年艺术家按内心愿望结构的传奇吧。史料里蔡锷和小凤仙并不如此,风尘女一厢情愿的知音禁不住时光磨砺,不耐打量。有蔡锷那样的男人,做小凤仙亦不为憾了。布景,道具,镜头,群演,一切确实都是大制作。然而不知是由于对政治历史不甚了解,还是由于配音,还是由于拍摄仍偏框架化,我始终无法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末代皇帝”“霸王别姬”“饮食男女”带给我的感受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可能编剧上还得花点功夫。还谢铁骊掌舵,陈怀皑辅佐。二人深谙中国古典文化,无论是意境营造还是细节塑造,都显现出细腻、幽远的民国意境。“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借风云人物的感情线重塑历史变幻,这种对电影与历史的双重探索值得肯定。王心刚演艺生涯后期的代表作,为戎马一生的将军增添了几分文气,想不出同时期谁比他更合适。“不信美人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蔡锷送给小凤仙的对联。蔡锷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去世后,小凤仙痛不欲生,写下挽联:“谁识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后来,小凤仙改名“张洗非”平淡度日直至死去。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大时代的背景也造就了这样的故事。如今又有谁做得出来?等得了爱?英若诚戏骨没得说,王心刚老当益壮,见惯他又红又专的热血形象,演蔡锷这儒将范儿却是火候真好。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考虑拍摄年代,别用现代眼光去苛求,整部片子朴实尽心,听听那端庄台词,看看那诚恳演技,再闻闻这老电影的味儿,有够酽。歌曲当时的影响更大。家中曾贴过该电影照片的年画。蔡锷,完全是按照文人的标准塑造的,很像书生,很容易冲动,很容易相信他人,没有斗争思维。摄影非常出色,化妆服装也一流。男演员太老了——蔡锷死时才34岁,而王心刚饰演蔡锷时已经49岁,居然还能得百花奖男主角。谢铁骊先生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对于文弱书生的铮铮铁骨刻画极为擅长,但对于宏大的历史格局和历史人物投射对银幕上反而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当然这不是导演的问题,是电影工业体系成熟的问题,张瑜戴帽子的扮相非常美,民国扮相的圆脸就。。老片子,看了有必要补习一下当时的相关历史知识。片子当时的摄影水平不错,知音情感戏分总觉得不足,倒是配乐为此渲染了境界。古琴啊古琴,令人醉。呃,小凤仙给我感觉有时很美,有时又很一般,纠结。感觉王心刚也适合演周总停了几年终于看完了,37年过去了,片子依然感觉不错。片中大量风景取景,今日不知变为何样。小凤仙比蔡锷出彩,张瑜就是那个年代的头号女星吧。蔡锷是怎样逃出北京的,小凤仙,袁克文后事如何,历史的真相更加吸引人了。一声声,如泣如诉,如颂如歌。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结尾忍不住落泪了。王心刚爷爷真男神啊,这才是中国绅士!张瑜的两段哭戏看得我那个别扭,很想减一星。英若诚的袁世凯和王培爷爷的袁克定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