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EdwardBurtynsddd
导演:JenniferBaichwal
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
地区:加拿大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7-06-13
别名:EdwardBurtynsky:ManufacturedLandscapes
用户标签:纪录片,加拿大,中国,工业,documentary,记录片,2006,纪实
片长:80分钟/Canada:90分钟(Toront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imdb编号:tt0832903
加拿大摄影师EdwardBurtynsky踏足那些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发展中国家,在他的镜头下,有如工蚁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有来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有位于孟加拉仿佛堆满死尸一般的拆船厂、有如同黑云滚滚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矿基地、也有宏伟壮丽仿佛造福千秋万代的三峡大坝工程。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类以环境为代价,追逐着眼前那微乎其微的利益,却不知早已将环境和自己的命运逼向末途……
本片荣获2007年加拿大金尼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河水潺潺(RiverRun)国际影展最佳纪录片奖、2006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和最佳纪录片奖。
人造风景电影网友评论:
客观地纪实了中国各种工业发展的现状,引人思考这是我们想要的?这是怎么来的?它到底带来了什么?本片展示了我们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有关于中国工业的事,有人说是在借机讽刺,但我甚至觉得摄像师的镜头将丑陋的工业容貌拍出了美感,更引发人们的反思,该片已经不仅是在说中国,而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审视工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部有思想性和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就是有点闷,还有些压抑和不安感。虽然很不喜欢那段几个孩子在废墟上坐着被拍照,但这部片子还是很让人思考的。我们以为我们在进步,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发展需要付出代价,可是我们从来没想过代价或许远大于我们最后所得到的的进步,就像建筑,我们拆了又修,修了又改,有可能家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房子对我们的重要性。照片拼凑的片子。导演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色彩)形成了一种自反,影片本身也是manufactured.看到“shewentthroughMao,theglf.cr.andnowshesat...thatsquitesth.”就决定放弃了,还能再东方主义点吗?的确是不太像纯粹的纪录片,没有whypoverty好。不过在表现人造垃圾改变地球方面还是很有冲击力的。而这些景象也恰恰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也能体会得到:童年时期的青山绿水只能在梦中出现了,现实中的我们越来越被钢铁森林和垃圾包围,远离自然,没有了灵性。拍摄者罔顾已出镜人(包括垃圾堆上的儿童、迪厅里的青年、三峡大坝拍照的居民等)的出镜意愿,略恶心。可片中工业文明中出现的巨型尺度,无止尽的能源需求,隐藏在“光辉”城市背后的山峦起伏的废弃垃圾,确实在令人震惊之后引起了对这种“人造风景”的潜力的思考。对称的照片好看。被manufactured的不只是landscapes,也包括整个人类社群结构。零部件被生产,带来微薄的利益,终又被弃置,恰似每个人自己。这个过程大约也就是生命的周期,其意义大概就在于那一点看似无理却又注定要去追逐的回报里。纪录片果真是无聊到爆的一个存在。说直白一点就是一堆无所事事钱又多得各种花不完的具有超强优越感的所谓正义人士闲得蛋疼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拍摄到别人证据确凿的弱点然后振振有词地开始谴责。但他们都忘记了他们的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Edward跟中国的王久良核心概念很像这批关心nature的影像作者似乎都响应海德格尔式的天行有常:人在认命的时候就是天道显现的时候纪录片拍得不行Edward想法好而且声源一半都是他在Ted的演讲好没诚意虽说中国是主角,但放眼的却是全世界。作为中国人看到的满是辛辣,却也有两处温暖:对白发老者和三峡移民的同情,以及摄制组一张照片背胶纸也没有乱丢,而是塞进包中。。。。我们的地球需要延续,不要让今后的风景都是人造的垃圾山,长江流域废墟,钉子户,工人螺丝钉......谁以什么借口把人变成呆滞的面孔。外国人从什么视角看三峡工程?谁有权力赶走居民?螺丝钉们是下一个格力高吗?安排方式很有趣,摄像师在片中,甚至记录摆拍过程。(201611081451)想起有张1岁多的照片背景,左边新厂房右边新工地。到家时公交车报站“三角龙工业区”......I'mbornandraisedinanindustrialareaalright.开篇强调的“客观”,恰恰是全片缺失的。但必须承认许多画面是宝贵的。老人和小孩的摆拍,兹拉兹拉的背景音乐,突然出现的不分年代的黑白画面,无一暴露了作者就是一个心口不一的环保主义者,这片子分明就是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