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摄影师钱翔首次执导,致力巩固陈湘琪的长镜头女王地位,镜头跟着玲跟一间屋,一个病床病人,和一个高雄市性情共舞。丈夫在上海,女儿不爱家,妻子及母亲身份隐形了,被裁缝店裁员後生活只是留守空巢ddd
日探望垂死老丈人,慢慢自己也变成城市隐形人。钱翔不是蔡明亮接班人,他细察一个力抗更年期的女人的勇气潜行,不让她逗留在冷调疏离的封闭中。她偷偷为邻病床严重受伤的陌生男病人抹身,无言以对客串手感天使,於自慰与给人「手作」之间,为人间增添点滴凉意。
回光奏鸣曲电影网友评论:
70/100,青春的回光返照溯游而上,混乱的内心深处是无尽的意乱情迷与不知所措。镜头的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意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并未让人感到沉闷,而且通过陈湘琪窥见到了一个中年女人的脆弱与坚强。陈湘琪生活化的表达看似简单直白,平静的面庞之下却暗藏汹涌澎湃,最后高光时刻让人瞠目结舌,意味深长1、英文名字叫做EXIT,到最后还是被框死在景框中,出不去。2、结尾陈湘琪的哭与杨贵媚在《爱情万岁》中的哭,不一样的长镜头。一个靠构图和画外音构筑了丰富的情感变化世界,一个靠特写将情感全部涌出。3、一个女人凝视另外一个女人(婆婆对玲子)。4、独角戏。导演真狠,哪哪都是封闭的空间,不得喘息(提早)更年期加空虚,加自身的困局,人物产生缅怀青春,寻求安慰和释放的情绪。主角从前段之后就没对白了,基本靠动作推进,有趣。摄影是挺好的。片尾的“开门”对于我来说,更像是雪中送炭而不是画龙点睛,片子还是差点味道。从演技,我认为归来的巩俐更好。ps。没想到台湾经济体受大陆影响还挺大的。人一旦和身边的物品纠结了起来,那就是真正的孤独。人与物,人与人,对比强烈。不过我认为前半段的静并不好,不觉得这是酝酿,设计感太弱,反而迷失观众的聚焦点。只留下那些静物的隐喻,坏掉的门,烂掉的墙纸,被束缚的心,蠢蠢欲动的反抗精神。但所有事件的排列却不高明。当然,女主的柔弱最让人绝望想起[让娜·迪尔曼]里的单调和[爱情万岁]里的孤独。陈湘琪被杨德昌发掘后开始演电影,几乎都是出演作者化比较明显的电影,而这部里的表演影后当之无愧(当年的金马之争让我对内地一些影迷狭隘的心理感到吃惊),开头吃面包和结尾的砸门一段着实让人心碎,生活就是这样,和啃面包一样毫无质感。没有陈湘琪,半部台湾新电影运动会失去光泽,最后长镜与《郊游》十多分钟凝视可以并峙,空间编排是属于蔡明亮的,而情绪的掌控属于陈湘琪。对比《爸妈不在家》,文本动态转换较有说服力,自身调整性稍稍越界,所以破门一幕是整部电影的“出口”,这种越界恰恰完成了“去中心化”的功能运用。台词很少的电影,聚焦一个底层女裁缝进入更年期的生活琐细,对女性微妙心理的刻画很细腻,如同英文片名《Exit》,你我穷尽一生,寻找的不过都是孤独的出口。虽然剧情沉闷,但剧本的整体概念(女主和男病人)挺棒的。摄影构图有些台湾装置艺术的风格。《水形物语》的女主很像本片的女主。摄影师钱翔执导的首部长片从一开始就步步营造压迫感跟着陈湘琪体验一次毫无出口的更年期安卓手机接听电话触屏滑动按键坏掉的门锁贴上又掉的墙纸等等影片生活气息很具代入感近景门窗与远景人物的摄影运用有种像是在窥探这位中年女性苦闷内心的感觉陈湘琪的表演很到位钱翔的这部作品完成性很好1、视角专注抵消了文本的沉闷。2、中年女性危机的展现全面且完整。3、语言的运用突出反差感。4、毛巾、口罩、门。5、使用声效强调人物状态到违背空间逻辑,戏剧化转折让人跳脱,舞蹈线的断裂。这样的电影其实很珍贵,虽有瑕疵但实在招人喜欢,然后让你不由自主地去期待导演的下一部。「Exit」顾名思义,打不通的电话,推不开的门,推开门后的空寂冰冷。剧本太过单薄,几乎只是为了营造这种低气压的氛围。更年期女性的焦躁不安、晃神忧虑、燥热心烦被陈湘琪一人立了起来,再激扬的探戈伴奏曲也要被巨大的孤独无助吞噬。陈湘琪依然很美,笑起来的酒窝依然年轻可爱。没有《女人四十》的水到渠成,一切的镜头和音效都在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困境,最后的撞门也是十分刻意的,只是为了呼应exit。奏鸣曲的意味很勉强,唯独回光的过程比较好,归功于陈湘琪的表演。钱翔没有模仿到蔡明亮的精髓,局限于摄影师的构想之中。导演常取一种窥视和旁观的角度记录女主的举动。抛开难以抚慰的寂寞芳心和找不到出口的空虚而言,还有一种深植于生命内部的庸常无聊和单调。一星给陈湘琪内敛而有韵味的演出,比起鲜明易诠释的冯婉瑜,玲子的表现好像就是茫茫人海里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