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语言学家深入南美文明腹地,在热带雨林中寻找一种叫Zikril的语言。当地只剩两位男子会讲这种濒临灭亡的语种,但他们已经整整五十年没跟对方讲过话。在语言学家挽救语言的同时,一段禁忌感情也被唤醒,半个世纪的爱恨穿过时光的长廊,在烟消云散前最后一次复燃eee
梦呓雨林电影网友评论:
看似在《梦呓雨林》中探索新文明的语言学家实际上跟那位《鸟类学家》一样并不关心物种或语种的多样性。他们只不过是假借某种介质来试图挖掘和修缮一个隐藏在历史里的禁忌话题:性取向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但真正为这段僵化的关系带来转机的却是简易的资本原则。所以不管古老而神秘的契克里语多么备受重视也必将被这门流通的外语所代替,从而被影像技术彻底带进博物馆沦为死去的活标本。大概是我最纠结也最私心的一部四星电影了。片中几乎所有元素都是我爱到无以复加的:潮湿的雨林陡峭玄石下的蔚蓝海岸忽然而至的阴雨禁忌的爱恋年轻与衰老只有你我熟知的语言以及踩在地上目光向上的魔幻。可是这部电影的剧情却俗到无以复加傻到不明就理人物情感如同空壳关系推进单一乏味。如果给一个入流的导演去拍摄不出意外会是一部超五星的作品唉太遗憾了。差不多看了开头能猜到结尾。男主马丁真是小天使!(然而强烈怀疑其性向,因为感觉他纯粹为了研究而跟女主上床,而且知道故事之后的反应也太强烈了一点,结尾还哭成那样,啧啧)跟埃瓦内斯托相比,对伊绍罗的刻画单薄了点。没有女主而换成其他线索的话会更好。电影最后变成奇幻剧,想起了虫师,如果逝去的人的外表是青春年华的样子能更打动人。海报很有意思。每一种语言的消失,也带走了一个族群的历史遗迹,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色故事。雨林的湿热,群鸟的歌唱,缔造的是如梦似幻的境地,然而半个世纪的爱恋,却在这样一种濒危的语言下,隔阂了几乎一辈子。是爱是恨,是终是老,在纠缠与愤恨中解脱,也是复活,离开,也是归途,或许,追寻至重逢是最美的结局年轻又善良的语言学家很容易让人动心的吧...到后来,他是不是也只能成为老人孙女的过客...两个少年的爱恋一直持续到老年...埃瓦里斯的不敢认爱,把三人都伤了...依绍罗的爱则宽厚得多了,他独自承受了那么那么久...同意某位豆友说的,结尾不过是导演善意的画蛇添足......強畫面强设定弱情节,如果情节强肯定就五星了。这个设定也有个大bug,那就是对谈动机,既然Evaristo既会说西语也会说Zikril,直接让这个暴躁的老头说双语不就好了,这才是破译语言的最快方式…但我私心太喜欢这个设定了。结尾我也喜欢。「如欲相见,我在悲欣交集处。」不被世俗接纳的情感,在两个少年间产生的羁绊直到进入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难解。或许只有真的失去了彼此,面对在另一个世界的爱人,才能说出那埋在心底原本就该吐露的衷肠。导演选择在最后的喊话里为只有这两人懂得的Zikril语配字幕而前面都选择让观众抓瞎,用意颇深。生活在同一片雨林里,可以五十年不说话,这本身就是个张力十足的想法,一个去到哪里都要背着自己的凳子的老人,雨林里的山洞令我联想起很多广东山区的钟乳洞,真的特别有共鸣,还有那个课室的十字架窗玻璃,一边是知识一边是欲望,只有一个十字架的距离,还有比这更魔幻?刚刚看完,我是快进的看的,但是看到最后几分钟忽然就看哭了,他们到另一个地方好好的相爱去了,死到最后才认,我爱你,拉近,抗拒,暴打,拉近,抗拒,暴打。。。有生之年只是在重复重复这些。虐到老,还是爱你,他也爱你。看的好难过,好难过。75/100整体来说电影语言特别的浓郁,超越了故事本身,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古老颂唱的民歌和幽深的配乐,镜头捕捉的美好都十分的扣人心弦,代入感极强;可惜了电影后半段的发展,过于克制了,老头也是固执,情感的流露浅尝辄止倔强如孩子般的老人,其实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夏天,那沙滩上的少年。重拾对话的他们也如那年夏天一样地快乐却最终拥抱绝望。结局寄希望于另一个世界,可以化解所有矛盾,共享狂欢的世界,也许只有在那里才能脱开世俗的眼光去爱吧。剧情松散,人物之间情感没表达好。整个情绪氛围营造没到位,有几段地方的可以成为亮点,摄影却没有凸显出来,比如第一次在丛林中两位老人说契克语与自然呼应时,摄影和调度却很平。同时看似加分的丛林魔幻,却没有完美的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