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布拉格,解放不到一年的捷克人民正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快乐。10岁男孩艾达和好友汤达住在布拉格郊外的小镇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顽皮,他们所在的班级更是全校闻名的问题班。女教师马绍娃在这群坏小子的折磨下(DanielaKolárová饰)精神崩溃,头疼不已的校长(RudolfHrusínsky饰)只好请来曾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组织伊戈尔•尼兹洛(JanTriska饰)担任他们的班主任。一身戎装且佩枪的伊戈尔严厉非常,但他的传奇经历却让坏小子们大为折服。当然,伊戈尔又并非不是人间烟火的完美英雄,见到美丽女子他的风流本性依然展露无疑…aaa
本片荣获1994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导演周荣誉奖、1991年捷克皮尔森电影节金翠鸟奖。
青青校树电影网友评论:
#资料馆#看到学生爬着去偷窥女老师裙底的时候意识到东欧电影史课上放过片段;以孩子视角展开,他眼中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长、街坊,无不形象鲜明有特色;学校和家庭的榜样、信仰教育,好色老师的人格魅力无敌,父亲的认真专业也言传身教,还有自己领会到的社会经验;捷克人用音乐和幽默征服了世界。捷克电影似乎偏爱用男孩的成长隐喻国家的成长。孱弱的女老师担负不起拯救班级的重担,被孩子们当做偶像的男老师其实也只是个外强中干的混蛋(隐喻独裁者),而孩子的父亲,一直默默无闻却是个真正的英雄(对应共产党)。影片里的世界是排斥女性的世界,阳刚之中又有孩童的天真,捷克风情的反战与反思。童年世界总是阳光灿烂,大人的世界与历史他们不懂却总从有趣面来看。影片不重常规剧情线,实是创意段子集锦,核心是对当时捷克现状的自嘲与民族精神的唤醒。性启蒙与叛逆始终是青春片的核心,男老师本是集合暴力权威虚伪无耻的苏式拼合,导演却善意的让他作为男性气质的启蒙榜样。轨道运镜颇多可借鉴点背景放在捷克斯洛伐克解放不满一周年的布拉格,对战争还记忆犹新,社会百废待兴之际。与同类的孩子成长题材相比,斯维拉克父子合作的这部影片摈弃了谨慎的理想化色彩涂抹,包括人物形象的完美化、价值观灌输;去完整化的叙事,遵从生活有别于舞台的真实性原则,富有人情味。对父亲角色的诠释很有深意。想起之前看过的《听见天堂》。心疼那个被孩子气得送进病院的女老师,淘气的男孩们还是需要一个像榜样一样的男老师来教比较好!好朋友被炸掉三个手指,从此不能再弹心爱的手风琴;爸爸雨夜去电厂一场虚惊以为爸爸被电死;别以为孩子们小不懂事,其实他们都懂。PS.女同学们真心要小心那个男老师啊!!题材有点像放牛班的春天,我只是想给孩子做些榜样。第一小队,卧倒。爸爸的形象变的高大起来。大部分镜头都在展现两个男孩的友情,温情的配乐,火车疾驰过的风景,在秋后的山坡骑自行车,爸爸对于政治话题的热衷,老师的风流本性,人物的刻画到位,战争遗留下的残骸被拖走,在一片美好中电影落幕~好美的片。喜欢胜过《放牛班》之类的主流。很多片段构成的小故事。单车拖着妹妹跑吓死我了。误传死讯那段心揪了一下。托付手风琴时的感动。超美的捷克女郎。对历史不太了解,有些地方可能不太懂。还有,海报没有突出重点啊,怎么吸引人看。以及,我看了一部捷克电影,字幕居然是西班牙+中文。其实不如《四千金的情人》在时间点埋下的悲剧炸弹精妙,碎片化童年记忆展现注定争议,但对于东欧肃清时代最后的片刻喘息,这种短暂美好的回味感很强。本片最关键是儿童视角把控到位,特别是在战后面临是拿着武器成为革命者还是找到属于自己乐器为生活而歌选择命题上表现出色,加分。天底下的淘气小男孩都是一样的我爸喜欢跟我讲他小时候干过的淘气事看这部电影就像是看了一遍我爸的童年每一件事都让我会心一笑很巧妙的揉了大把政治隐喻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编剧太牛逼了纵然没有家乡和童年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一响起还是要泪奔4.5。儿童题材片,这部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都要好,诙谐幽默的同时在表达主题方面力求做到深刻且丰富,电影感极强,尤其对年少时期猎奇心与环境危险性之间的戏剧张力,全篇处理的都很克制,很有人情味,我非常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看得很快乐,人物塑造与以小见大的故事建构都堪称教科书级别。捷克斯洛伐克在政治宗教与民族身份上三重“中间”身份的忧愁,两个父权形象的不同意味,时代大背景下的少年赞歌。“他们需要一个榜样。”“音乐是捷克斯洛伐克最强大的武器。”轻松、诙谐的温情电影。有关成长,也有关政治。战胜法西斯后的布拉格真正迎来了春天,小孩子们脸上的稚气书写着青春的底色。一枪轰走的麻雀、靴子里的教鞭,童年在暴力面前磕磕绊绊的飞逝。儿童题材电影,这又是一部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