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香特尔·阿aaa
编剧: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香特尔·阿克曼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比利时/西德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77-06-08
片长:85分钟
IMDb链接:tt0076452
家乡的消息的剧情简介······
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艾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家乡的消息电影网友评论:
空镜头里的纽约有些寒冷萧瑟。阿克曼轻声细语地朗读母亲的来信,于是,离乡漂泊、家人牵绊,自然就有了。这种纪实近乎死脑筋,但却很诚实,是真正的不加工原生态。而坚持这种纪实一个半小时之久,免除了概念先行之疑。无法从头到尾保持注意力是我自己的锅。最后乘船离开,才发现诺大的异乡也只不过是雾中的一座小岛。ps.原来关心子女却不知如何表达时便选择出钱是全世界父母的通病啊母亲节放映,阿克曼英语口音太重了几乎没听懂几句,回去又看了遍法语字幕版。但其实是特别适合电影院感受的片子,环境音收得特别大,汽车地铁的噪声随时侵入母亲的来信,好似繁忙冷漠,按部就班的纽约生活极有覆盖远方家乡消息的正当性。最后十分钟长镜头的开场惊艳。摄影机通过被拍摄者反应宣告存在感第一部阿克曼,她真是一位极具勇气和灵性的创作者,没有惊为天人的单一镜头,一个个任性的固定长镜组成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图景,把属于她的乡愁播撒在平行时空般的纽约市。阿克曼念信时我意识到人总归还是靠沟通活着,要与世界产生联系,与存在和假想的对象互换信息,所以这些年很多时刻都感觉自己死了。#A-#法国,纽约某种程度上像是平行又交织的两条叙事假如街景展现的是“当下”那么信则负责把情感和时空拓展到另一个空间的过去和将来——是很奇妙的媒介啊有点难以描述这种感觉像是同时活在两个时空纽约重复的生活因为家书而变得不同这部影片像是回复给母亲的一封长信大银幕看没字幕版刚刚好。突如其来的嘈杂喧嚣吞噬母亲的来信家里的消息。长时间的凝视反而产生一种间离。因为在他乡。仿佛自己也正在消解在喧嚣还好每到这时总有母亲来的信。惊叹于最后一个镜头。被影片外的时间强加了更多一层的意义。所看到的一切都在dissolve更像是杜拉斯的影像书写。一种主客移位的方式:主角(阿克曼自己)始终被抽离,视线由父母方发射。由始至终展现的纽约城空镜是主体缺失之后必然的填充;画外之音也只截取了母亲的来信,回信被省去目的就是让观众自动去理清事线。所以,漫漫思绪弥漫在了广袤的时空之中。街道、橱窗、地铁,空镜头塑造出的城市,当信中的人情冷暖与异乡公共场域的画面相交叠,不带情绪的读信声不时被嘈杂的车流声覆盖,镜头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还没理清剪辑逻辑,但那种熟悉又陌生,清晰又模糊,疏离而梦幻的感觉,每一个离开过家乡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城市内部的鏡頭漫遊X寄往紐約的家書朗讀。觀察街道、餐館、小店、地鐵的同時,也以步行、汽車、火車、輪渡等不同旅行介質給鏡頭加入不同速度與“筆”觸。最終搭乘輪船從海上觀察城市的最後面孔:賈木許PERMANENTVACATION是否受此啓發?纽约街景的影像配以比利时母亲寄来的信件朗读声,距离感随之浮现。而有意抽掉影像内人声避免与读信声冲突,加之文本带来的遐想又有孤寂之感。而编排带来的轨道声遮住部分文本信息像在证明着片子的非私人性。观毕再想及阿克曼的遗作,又生出另一番滋味。如果我的生活节奏稍微快一点,如果我出门的频率稍微高一点,这片子我估计就看不完,电影可以随便拍,总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撮或者一大堆人,平铺直叙的镜头,1977的纽约,五颜六色的,破破烂烂的,还有那多年后会被炸掉的双子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纽约街景。委身于陌生的纽约城,往返奔波谋生的途中走过的路乘过的地铁,在途中回想起妈妈寄来的信,与眼前陌生景象带来的落差,被导演冷静的记录下来。最后在船上的镜头,纽约越来越远,是导演想要归家的强烈愿望吧城市的风貌下蕴含的诗意在长久地注视下被发掘。旁白与画面是两种生活,属于异乡人的郁闷心绪。以前坐地铁的时候,看到前面的车厢像蛇一样来回摆动,或者是蠕动的肠胃,我们都被他消化,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地铁上的镜头很让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