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围绕一位离了婚的中年作家李浩明展开。影片一开始,李浩明跟在妻子身后穿过曲折的走廊,低声的对话,没有任何背景音乐,压抑的气氛刻画出了李浩明的无奈和尴尬。离婚对已步入中年的他来说,无疑是残酷ccc
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电影网友评论:
国产片中少有的展现中年危机的都市情感片,导演王瑞名不见经传,但艺术底蕴深厚,风格冷峻淡漠,叙事缓慢压抑,以静制动绵里藏针引人入胜,类似杨德昌顾长卫,张延盖克表现出彩,李保田演技虽好但外表太老,不太适合角色(陈道明王志文也许更好)。PS:现在看95年的北京生活条件,寒酸简陋到了惊人地步刚开始挺别扭的,觉得这俩人怎么都不搭,后来发现他们心灵上面对着同样的困境与矛盾,有着相似的理想与坚持,所以才能互相理解。李浩明不甘于平庸,不与现实妥协,但是他成就的方式却还是有点酸腐,师惠自私、势利、庸俗,却又不可否认属于世故的常态,要是李浩明就是没成功呢,那是不是说明师惠对了?九十年代的北京,即使颓靡也似有着不尽的生气,在狭小的房间内、在劣质的灯光下,仿佛都积压着人们的某些期盼,使得破旧也因此显得更像故意而成的文艺。挫折对于女人来说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女人对于男人来说是孤独奋斗的强心剂。最后一幕街上的婚礼和姐姐的愤怒遥相呼应,片中的配乐都极为到位。刚开始以为作家的不对,后来慢慢感觉。被冤枉之后委屈,难耐,被瞧不起的那种屈辱卑微,看了心里难受,做条虫也有做条虫的尊严,也只是对理想的执着。在有爱情的滋润和孤独的透彻,女人的照顾之后,整体感觉完全不一样,从心到身的变化,外延于外,作品的成功。男人成功女人一半功劳,不,多一半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同时有太多人选择了唯金钱至上,而那些“自命清高”的艺术工作者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行走于灯红酒绿的街道的那份寂寞那份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在这样的世界遇到知己更是实属不易。跟现在那些纯商业的电影相比,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导演才更能称得上艺术家。上世界90年代的片。李保田扮演一个不得志的小作家,不被妻子理解,离婚后和身为艺术家的小姨子惺惺相惜,产生了感情。虽然配乐有时候很莫名,但片子有理想,有情怀,也有时代前进人们观念的改变,总之看了很感动。也可以看到90年代北京的市容——跟现在比变化太大了站在交警台上指挥以及侧耳倾听小姨对自己文字作品的批评(当时默声)都是高潮啊。这个片子好像是《孔雀》之前难得的大陆现实主义作品,地位有点类似《考拉是条狗》。(换而言之,现实主义在大陆后来成了众多商业电影导演的自动规避厌弃的电影类型,头号就是张艺谋。很难想像李保田有这样一面,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张延年轻时的颜值果然秒杀众生。电影名字其实挺深刻,可以从两面进行解读,前妻为何要来找男主,不也是因为男主先找了前妻,流露出不舍,给了她一份臆想么。可见分手就该干净,不然指不定哪天就伤人伤己当爱情淹没在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中,无味的生活怎么也写不出啊精彩的小说。可这世界上总有一个读者懂你,把爱情变成一种创作力。整个影片配乐、色彩都相当压抑,有多少人和这个妻子一样,被生活改变成了一个怨妇。我害怕变成这样,或许我正是这样。编剧导演和演员对生活的理解非常太深刻了,尤其是深陷其中的各色人等,责任和感情的困境,情绪的压抑和释放,生活的戏剧性对人的改变。影片通过叙事的节奏和直达情感共鸣的配乐,使得所有的铺垫都在一个绝妙的场景里被激发完成了质的升华。总会觉得老电影莫名好看。张延真美。其实不太喜欢最后师慧推翻书架摔烂电脑的过激举动,好像很多片子里都有这种类似的情节,贤者之爱与昼颜电影版都是,为什么总将女性进行非理智的妖魔化?也许随意下这个结论也是偏激的。其实我更想看如果姐夫一直一事无成,电影会是个什么结局,这种出人头地的套路太多了,《百万美元宝贝》就因为主角最后的失败更真实地反应了生活的常态才甩了那些搏击励志电影十八条街。当然李保田那段蹦迪还是相当牛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