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胡靖钒/吴军忱/辛柏青/叶小铿/卢eee
导演:田壮壮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中国/法国/香港
编剧:阿城/费穆
类型:剧情/爱情
上映时间:2002-09-04
别名:SpringtimeInaSmallTown
用户标签:田壮壮,中国电影,文艺,中国,大陆,爱情,小城之春,2002
片长:116分钟/Argentina:115分钟(BuenosAiresInternationalFestivalofIndependentCinema)/Canada:112分钟(TorontoInternationalFil
imdb编号:tt0332831
本片为田壮壮向1948年费穆执导的同名电影的致敬之作,与费版相比,画面颜色变成彩色,空间延展许多,女主人公的独白被隐去,故事内容和讲述的手法也有一些不同,变得更为今天的观众所能接受。
影片伊始,便点题交代了年轻少妇周玉纹(胡靖帆)和丈夫戴礼言(吴军)之间貌不合神也离的关系,玉纹对礼言只是在尽传统道德伦理要求她尽的义务,同时,礼言的昔日好友、玉纹的旧时情人章志忱(辛柏青)正从上海赶往小城,虽然他的到访令玉纹在情与礼之间摇摆不定,有了走出小城的心思,但因独白不再,那更多是突兀而非满足心中长久以来的期待。而小妹戴秀(卢思思)因为身边原有一大帮和她一样充满朝气活力的朋友,志忱对她的触动以及她对志忱的爱,也打了些折扣。
小城之春电影网友评论:
虽然开场就摆明了上限,但还是渐入佳境。表演的相对生活化消解了原版的非自觉间离性(所谓话剧感),大量无意义的镜头运动却又平添了廉价的电视剧感,中间教跳舞的戏把封闭感破坏得莫名其妙,城墙边的几场戏是创新意识最集中的部分。但无论如何,在色彩和声音上做文章是最理所应当的,所以只开发到这个程度(包括去独白)很难不让人质疑翻拍的野心和诚意。结尾那一收,是全片唯一不一言难尽、有功无过的改动了:同样“止乎礼”,却不再有相依城墙的一幕,一怔一叹一个空镜让人物状态从主动落回了更缥缈也更可信的被动,意蕴和多元的指向都有了。但依旧是局限于文本而非视听的破立。后知后觉,论气韵的继承和重构,《花样年华》是真正的当代《小城之春》。「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忘却——2009.7.4」也许是记忆出了错,总觉得这是一部有章子怡的电影。田壮壮在被记者采访时说:「《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刚刚结束的年代,旧版的《小城之春》拍摄于40年代,属于近距离的观望和讲述。而我的重拍是在2001年,我已感觉不到那个年代了。所以,大家表现人物故事以及年代的远近距离是不同的,在手法上自然会有差别。」这位刚刚从拍摄幸福感中走出来的导演,回顾起半年前的拍摄经历时说,重拍费穆作品时,我总在小心翼翼地忘却它。这其中,我又与大师进行着一场相隔50年的对话。「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忘却——2009.7.4」也许是记忆出了错,总觉得这是一部有章子怡的电影。田壮壮在被记者采访时说:「《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刚刚结束的年代,旧版的《小城之春》拍摄于40年代,属于近距离的观望和讲述。而我的重拍是在2001年,我已感觉不到那个年代了。所以,大家表现人物故事以及年代的远近距离是不同的,在手法上自然会有差别。」这位刚刚从拍摄幸福感中走出来的导演,回顾起半年前的拍摄经历时说,重拍费穆作品时,我总在小心翼翼地忘却它。这其中,我又与大师进行着一场相隔50年的对话。这部致敬之作和老版,看下来真的是两种很不同的感受:新版色调是好看了,李少红是监制之一,也因此摄影风格上让我想到《橘子红了》(当然,摄影师并不是同一个人;没想到这部《小城之春》的摄影是李屏宾,也是个小惊喜吧),配乐也可以,烘托氛围上表现不错,可因为去掉了不少人物独白,心理活动感觉削弱了很多,以致不如老版那般耐人寻味。老版玉纹的表演更自然,新版的男性角色倒是比较亮眼的,对礼言的印象最深。挺好看,暗淡的光线烘托了当时的环境背景,只有5个人,一个屋子的电影,却仿佛演了好多故事,每个人都没有坏心,结局还算圆满,少爷的心情在好转,病也在渐渐好转,结尾女主虽和电影开始一样,在刺绣,却又和开始不一样,过去放不下的,终于在张大哥回来之后,放下了,一切都恢复了平静,一切都在好起来,小城的春天就要到了,而他们家的春天也快要到了。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以周玉纹和戴礼言的婚姻问题及后突然闯入的章志忱为彼此之间的联络点,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最隐秘的情感即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在道德领域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而后的章志忱却毅然离开了戴家走向了自己的新生活。周玉纹则带着永远不能平复的隐痛,重与戴礼言维持着那种无爱的抑郁生活。神韵不及啊,费穆的小城之春从女主角的独白开始,悠悠道来,让人享受,独白的存在让故事更加深厚,尽管只有几个人,只有一些镜头,但却很丰富。这版的两个男演员都帅,女主……而且为啥给少爷留这么长老派胡子?意境也没有了,女主的丰富也没了,变得单薄。台词没怎么变,又少了,看过费穆的看这个真难受。对比老版少了女主的叙述视角,少了破败城墙的叙事抒情功能。城墙成了偷情说爱,女主吹风的场所。所有场所都没有叙事性,在空间上也没关联,就像戏剧舞台的各个幕。镜头语言进步了,可是镜头内部的美术却没老版有味道。绿旗袍:《十三钗》玉墨,《色戒》王佳芝,《小城之春》玉纹,《花样年华》苏丽珍……人生是一場舞會,踩你腳的人未必壞,教你舞步的人未必好,當初邀請你的那個人未必陪你散場。多巴胺的增加會讓你的情感被影響,難以判斷是因生理因素還是感情因素產生喜歡,一個人思之極可以稱之愛,兩個人上了心頭才叫愛情。江南濕漉漉的,算幾種無情之一,《小城之春》我更喜歡費穆1948年的版本。独白去掉了,女性视角不要了,导演立场“客观”了。色调略暖,老黄略暖,礼言太暖,结局“暖”似更年期的一股潮热。《蓝色多瑙河》换掉《在那遥远的地方》,情感张力全无;《悲叹小夜曲》换掉《都达尔和玛利亚》,也算符合布尔什维克对小布尔乔亚的想象。众人戏多余。又及,论女演员脸型的刻板印象……一直说随便,却不曾随便地私奔;一直说无碍,却不敢无碍地偷情。你就像春风一过,荡舟的歌,划拳的酒,枝杈上的手绢,残垣边的夕阳都春意盎然。我把房间的灯都拉开,反正生活总会将它们熄灭。其实,没有恨也会有战火,没有爱也能有婚姻,没有心跳也能叫活着,没有花开也可以叫春天。反正,也都没有你。除了章大哥,其他几位演员都显然不及老版。女主总有一种矫揉造作,故意说话轻飘飘装作有气无力的样子,和想不到竟是丈夫朋友的初恋情人相遇,竟看不到有一丝情绪波澜,戴礼言的不自然从对白就能感受的到,小妹妹的肢体语言不符合她爽朗活泼的性格,没有音乐的陪衬开头十几分钟的戏有种硬拗出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