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這部近作的原始構想,來自偉大的義大利詩人李奧巴迪,他曾說過:「在今天,人類的權力只集中在數個人的手裡,我們每天目擊不同的事變,然而卻不知根由。整個世界活像雜種神秘機制下推動的機器‥此外,這部電影也得到希臘神話的啟發,包括普羅特斯、莫里哀等人,都寫過的「安菲特利昂」的故ddd
悲哀于我电影网友评论:
真是舍得给摄影加一星的。几乎处处点题了,好事坏事?没有上帝,我们还有游戏机,我们可以生产许多许多的美丽糖果让自己齁死在对原型和依赖的幻想里。而爱情是我们在寻找这个完整里两团唾液的相逢,原生或附赠的肉欲也是自欺欺人的究诘方式——我多爱“你”,程度如肉体。悲哀于你何用?思想或泪水的盐分蒸发是你的惯常周末。《爱丽丝梦游仙境》与《资本论》在1865年同步诞生。toutestdansun(一切都在一个人身上)对于爱着男人的女人,什么样的男人都如神的影子的话?不能表演神,因为人从来没见过。因为知道光的价值……戈达尔对基督教复制、影像、光的探讨……人类根本的本能就是和真实斗争,也就是和现实斗争。确实没看明白,不过也无所谓,疙瘩自己好像也无所谓剧情。他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只是视觉,而是视觉和声音两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刻意的构图、走位,声音的重复、迭加以及结巴,都表现为一种德勒兹式的美学探索。就连那句高频率出现的“monsieur”,都呈现为一种微妙的渐变的节奏。神与人,传达是不是可能,他人是不是包含在自己之中,爱情能够怎样存在?今天已经挺累了,真是硬着头皮看这个。咣咣的音效和跳切,混杂的情节和情绪,招牌的影像探索让本就难以消化的题材更难咽下去了。倒是迷迷糊糊的看完了,有些台词其实挺戳的,可感觉太晦涩了,有点丧不动,只想看看动画缓缓神儿。戈达尔就像班上那个特别难交往的同学,你每一次和他说话都想打人,但你又忍不住会想和他说话。95分钟我为了你戈达尔努力地从一堆独立的符号和独立的旁白碎片里刨出菲特利昂的故事这条主线,最后觉得这一行为特傻。幸好这位同学的才气让那些碎片本身反射着光彩让人振奋,不然我真的不要跟他再讲话了。①戈达尔之于符号与声画关系的探索是锲而不舍的,他认为电影适宜作为符号学试验的最佳媒介而努力至今②藕断丝连的情节拼贴与思绪罗列,摄影至美幻梦,选角更是绝赞③生的模样千姿百态,静止的神韵,流动的肆意。爱的形式各种多样,直率的热诚,委婉的朴拙;悲哀似我,对视青波亦能望穿永恒。遥远的太阳光和沉默的黑暗。一切都在一个人当中,其他人也在其中(集体无意识,三位一体)。我害怕沉默,正如害怕巨大的洞穴那般宇宙中没有实体的物质的双重力量所受到的莫名力量的牵引。未知数x和存在与神类似。|人类的权力只集中在数人手里,我们每天目击不同的事变,然却不知根由。戈达尔的作品,不容易看得明白。从这部电影里得到一些反思远比弄懂这部片子容易。影片摄影上对空间的那种生硬的分离分割态度,让人很惊讶。这一做法无疑是对摄影调度的诸多语法的蔑视。但因为态度始终如一,看这部电影,反而能够在习惯了之后得到一种理解。虽然拼凑,但并不十分粗糙。朗讲戈达尔用电影将字图分开,就是让字重新变得陌生,陌生得像一个新的图像,使每一个图像都露出其愚蠢。使字与图像互相漂移,总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重新表达可见与不可见。电影里的每一本书正如戈达尔选取的句子所说:没有形式也毫无内容,但世间有看不见的东西确实存在。缓慢,安静,但是依然像在“肢解”一个完整易懂的故事,原型大概来自希腊神话:宙斯化成安菲特律翁的样子引诱他的妻子,与《向玛丽致敬》有相似之处,而且也用了同一句台词“对于女人而言,每个她爱的人都是上帝的影子。”只有爱,我们是多么悲哀啊。镜头比早期的确要精致用心很多。只是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讲好一个故事,戈达尔陷入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深渊,《随心所欲》还能接受,但是这一部变本加厉处处显示他的狂妄自负,我喜欢的新浪潮是《精疲力尽》,这部若是新浪潮那我实在无法买账。不谈激进的意识形态、先锋的革命理念、深奥晦涩的符号学,看看戈达尔的镜头,就够美了。浮游在画面之外的台词,自行生长为另一维度的蒙太奇,美丽不可方物,像一首首诗歌。悲哀于我,是沉没,是遗忘,是语言的消融,是天地的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