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编自杜拉斯的同名小说。为了给自己的一双儿女留下点什么,母亲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苦干了十五年,不曾想她换来的,只是一块年年都被海潮沉没的盐碱地,无法耕种。她煞费苦心修筑了反抗太平洋的堤坝,而潮汐一夜之间便毁了她所有的努力。但她不甘心自己的心血白白流走,依旧要与不公的社会和残酷的自然抗争。而希望注定要变成绝望,她被自己的挣扎折磨至死。她的儿子等待着将他带走的女人,她的女儿等待着将她带走的男人。他们这些移殖民都将逃离殖民地ccc
海堤/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电影网友评论:
一般,没读过原著,但这改编也确实不咋地,剧作上起承转合看得我直蒙,选角上除了佩尔阿姨,别的都是失败,尤利尔的气质再怎么从外表改变去贴近原著哥哥的人物形象也是徒劳,妹妹就不用说了,第一个镜头刚给到气质和外表就出戏了,没读过原著都能感觉到,演员本身就根本一点儿也不符合那个境况和年代下人物的气质,竟然第一眼就让我看出现代的时尚感,真是出戏得离谱。勉强三星吧。"约瑟夫告诉苏珊:母亲曾经和伊甸影院的一名职员深深相爱了两年,但因为孩子们,她从来没有跟他睡过一次。那时母亲为了挣外快在伊甸影院兼职弹钢琴弹了整整十年。可怕的十年。“母亲要弹奏两个小时的钢琴。她不可能看银幕上的影片,因为钢琴不仅同银幕处于同一水平面,而且远远低于电影厅的层面。在这里,母亲没有看过一部影片。"原著党好桑心,时间线错乱小说重点完全漂移不说,最重要的地点电影院都没了……电影选取表现的重点和细节也都零零散散,勉强撑起一个平庸的故事吧……可能是原著体验已经深入人心,于妈美但母亲的强韧自尊表现得还差点火候,约瑟夫和苏珊的感觉也都不对…假如杜拉斯看见被改编成这样肯定会气得不行……无论贫富贵贱,一个人最不可被侵犯的是尊严。夫人虽为殖民者身份,但她愿意尊重和帮助当地农民。她为何始终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回到法国,估计要看小说寻找答案。兄妹俩虽然没回过法国,即便生活拮据,一台绝版留声机,一首圆舞曲,一段慢三,就能让他们兴奋和喜悦,这就是渗透在法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对于苏珊和约瑟夫来说,每天晚上去看电影,是人间享有的幸福所可能有的一种形式,如同坐上小汽车那样,总而言之,一切能带走东西的,一切能把你们带走的,无论是带走灵魂还是身体,无论通过道路还是在比生活更加真实的银幕的梦幻中把你们带走的,能够给予人们飞快度过少年时期缓慢变革的希望的就是幸福3.5跟“WhiteMaterial-2009”几分相似。一家三口演员选得不错,Carmen我也喜欢。比较可惜的是原著中关于电影院的大幅描写都删掉了,苏珊倒成了真真正正“18岁的可爱的小摆设”。想被阿姨大力掌掴、想付钱帮阿姨搬木头(我简直有病),阿姨的细节脸部独幕表演真是到位。-_-没读过原著但感觉电影成片的效果有悖于导演的初衷。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是母亲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和中国商人对土地收购和窥觑。二是潜伏在影片各种人间的微妙的情欲,母亲与儿子的暧昧,兄妹间的暧昧,情人间的暧昧。影片太浓缩,演员太有想法所以最后的成片没能把杜拉斯与导演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反殖民之歌+盐碱地之难。全然不像改编自杜拉斯,私密感彻底全无,倒更像克莱尔·丹尼斯的《白色物质》。败点:气场有余而细节不足。崩塌的堤坝。|殖民政府最大的错误,是漠视了这些人的尊严…他们的内心都隐藏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PS:突然觉得于佩尔有点像梅姑,演技虽好,神韵却不若当年了。改编自杜拉斯的小说《海堤》。同《情人》一样,都是带有杜拉斯早年自传色彩。整部影片在柬埔寨取景,充满炎热潮湿的气息,暧昧的情欲和尖锐的种族冲突。只是可惜了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喜欢《印度支那》的朋友如果想在这部影片中寻找同样的异域浪漫情怀,恐怕会失望。全砸在剧作上,可惜了于佩尔的演技啊。这SB编剧能把原著里所有有意思的东西,和情节见得起承转合都去掉,改成一个跟原著基本没有关系的故事。所幸导演用光和镜头都不错,而且还着力开掘原著里“反殖民主义”的成分,不然真要骂他SB了。大约是片子严重超时被砍成这样的……不然断无道理如此女儿一角依稀仍是《情人》延续,虽在母亲强势光环下稍显黯淡,但游走于羞怯嫉妒情欲之间的扭捏,的确是杜拉斯拿手好戏;GaspardUlliel太帅了,屡屡让我忍不住八卦出戏;于佩尔演母亲实在不像啊!潘礼德翻来覆去对土地的念念不忘,又何必蹚这种改编的浑水!情节太散了,情绪也没有起到统摄全片的作用,一会高呼反殖民一会又去探讨爱情,没看过杜拉斯的原著,但是影像中传达出来的感觉又和《情人》相去甚远。在全片从没停歇过的海潮声和雨声里,东南亚炎热潮湿得让人难受。于少女的独角戏,加斯帕德的伤疤太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