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bbb
编剧:老舍/杨柳青
主演:石挥/魏鹤龄/崔超明/沈扬/李纬/程之/梁明
类型:剧情/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
上映日期:1950
片长:120分钟
又名:MyThisLifetime
IMDb链接:tt0043139
我这一辈子的剧情简介······
清朝末年,才二十出头的“我”(石挥饰)就失业了,多亏邻居巡警赵大爷的帮助,我也当上了一名巡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臭脚巡”。从这绰号您就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况且那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清政府、军阀、洋人、爱国青年、国民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个老北京城搅得沸沸扬扬。我曾在秦大人府上当差,官老爷的奢侈腐败算是看了个尽。五四运动时还结识了学生领袖申远,他们为了新中国的崛起而不懈努力。我呢,一个社会底层的小老百姓,只求守着老婆孩子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但处在这个倒霉时代下,老百姓哪有什么安生日子可言啊?
本片根据老舍同名原著改编。
我这一辈子电影网友评论:
老舍原著小说老北京土著的旁白与对话侃和调侃,自嘲与讽刺用的极好,上街巡警废鞋,“臭脚巡”这句台词重复了几次出现,可谓主人公“我”的阅历和命运写照。老巡警死了,石挥跳海了,老舍投湖了。60多年前的片子,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感动。第一人称视角,生活化表演,给人很强的亲历感。北京胡同、大杂院、皇城根儿,加上京腔,地方感十足;也在生活叙述中让观众看到了从前清到民国,再到抗战前后中国大地上的苦难。平民叙事真是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最具特色、持续时间最久的传统。警署胡局长在办公室打电话,暴露出上下沆瀣一气。墙上挂了一幅“礼义廉耻”的中堂,四个字下边挂满了密密麻麻的皮鞭、警棍、枪、刀具,其中意思丰富再读胡金铨写老舍有了一番滋味一个萝卜一个坑,看见什么就往哪填,啥也不懂傻乎乎的跟着学的五年前不知道的是这是一部50年代拍的片子了,真的如电影所演的那样,老舍死了、石挥死了,老巡警也死了,他们饱含了多少委屈和不甘我不知道,但是旧社会总会发生那么多围绕人性展开的一些话题,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人来说我不明白旧社会的人为何这么冷血,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世界看到最透彻的就是知识分子,他们似乎比同代上前卫和进步很多,这有就进一步解释了为何那时候的人麻木、冷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问题吧!一辈子当了一辈子本本分分的老巡警到头来换来了什么呢?就如电影里所说,你只是给人家当了一辈子的奴隶,对于奴隶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老舍先生一位旧时代的优秀学者,可惜生不逢时。“这四十年,改朝换代的,不管谁来了,我都得欢迎,都得给他们站岗啊守夜啊,说起来可也怪,不管谁上台吧,什么好听说什么,什么共和啦,平等啦,自由啦,说得多好听,没他妈一个是拉人屎的,反正倒霉的是我们老百姓。我把这几十年的心血都卖给公家了,如今闹得家破人亡的,我六十多岁的人了,如今让我他妈受这份罪,坐老虎凳,灌凉水。这是他妈胜利了这是?这叫民主啊,自由啊,礼廉耻啊?我操他个亲娘祖奶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里的这一段,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电影中所展现的境况。世间如何改朝换代,但说到底人还是那些人,人不变,这年景就永远不会变,这轮回的苦,就还得百姓一代接一代地受着。最后,也就只剩那一句:我这一辈子哟。非常现实主义的片子甚至是部小人物视角的近代史老祖宗不光会讲故事还句句成金赵大爷那句“为公家干一辈子活落了这么个下场”也是这片子内外兼修式的讽刺啊石挥和老舍的结局不免让人悲悯唏嘘‖从剪辑上看受苏联蒙太奇的影响挺大看着还蛮有趣摄影上的现实主义倾向让我想起罗西里尼那股子偏执劲儿‖电影里有句顺口溜我记得特熟“盼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念着挺有意思嘿①在影片大概19-20分钟“我”到警察局报告-镜头从我一转拉到其他人②在影片大概26分,敬礼穿插话语。③在影片大概30分,巡警站岗的破鞋与秦大人夫人脚上的新鞋对比。在大概四十五分钟,五十块香水和三十块卖孩子。1h26胡局长吹烟和铁板火气。1h43申先生倒下了然后海福一帮共党起来了④整个目录都是用书的形式1950,石挥,改编自老舍小说。史述叙事结构(一生:清朝到民国)和对比手法(鞋、卖孩子、买香水),省简场面过渡,悲剧性结尾。“说起来可也真怪啊,不管谁上台吧,他妈什么好听他说什么,什么共和啦,平等啦,自由啦,他妈说得好听,没他妈一个是拉人屎的!”石挥1957被打为右派,沉海而亡。老舍原著里深厚的现实主义内涵,在影片改编中既保持了原作的精神风貌,又加以扩展和充实。故事的时间跨度从原作止于1921年延伸到1948年。主人公“我”的巡警身份既独特又普通。巡警是任何朝代统治阶级专政最基层的工具,充当者大都是贫苦的城市居民。从这样一个既服务于统治阶级又心牵百姓。同《茶馆》,《骆驼祥子》相似的电影作品。其实和国外的相似作品比较,国内的大多人物偏正而且有些底层人的本分,电影的主题也大多在个人悲催境遇和由此引出的时代政治和党的伟大。但人物却在时代中丧失了奋斗,只是抱怨当时的坏处,在由此升华到新中国的好处。单一套路导致审美疲劳和说教意味明显。“盼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种片没什么可批的,无论是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那个时代来讲都是出众的,而之后日本的《西鹤一代女》、《无法松的一生》,包括水华的《祝福》,也基本都是这样的拍法。活着。昨天刚看完《宋家皇朝》说大时代大人物难拍,今天就看了石挥这部大时代小人物,唏嘘。淡化民族高度的意识形态宣扬,试从“沉默的大多数”入手,折射时代波澜。升斗小民夹缝中生存的悲与喜令人震动,石挥的表演纯粹而且深刻。巡警-百姓身份之间模糊的善恶意识和那点得过且过的虚无主义精神,是老舍独立寒秋的观察与关怀,可惜电影里仍然要树立一位殉道耶稣式的申先生,破了小说巧机。60多年前的片子,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感动。第一人称视角,生活化表演,给人很强的亲历感。北京胡同、大杂院、皇城根儿,加上京腔,地方感十足;也在生活叙述中让观众看到了从前清到民国,再到抗战前后中国大地上的苦难。平民叙事真是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最具特色、持续时间最久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