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具惠善继执导电影《妖术》、《桃树》后的第三部作品,也是自导自演的首部电影,从开拍之初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具惠善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和突出的影像美构建的作品世界,让观众们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该片讲述对女儿强制体罚的母亲和承受着苦痛的女儿之间严重代沟的故事。通过成为初中生的“山(具惠善)”和想通过体罚控制自己女儿的“妈妈”之间的矛盾讲述社会问题。《女儿》讲述对女儿强制体罚的母亲和承受着苦痛的女儿之间严重代沟的故事。通过成为初中生的“山(具惠善)”和想通过体罚控制自己女儿的“妈妈”之间的矛盾讲述社会问题
女儿电影网友评论:
一个自称是导演的人拍了三部片子应该是有所进步的……但是,想要表现深度却又无法深度。线条单一且台词也很单调,女主兼导演的表现也是单薄无力,83分的长度硬是分了两部分看才看完(还是靠强迫症)。跟“女儿”有同样经历的老师住在隔壁是一件很幸运的事,生活毕竟不是电影,不会每个人都能得到这样一个老师的理解和引导。也不是每个被强制体罚的孩子会有这样老师的领悟。离开父母然后仍然爱父aaa“因为他们是父母,我们是女儿”。所以没有对错,父母永远都有权是对的,在惩罚面前做的怎样都不为过,我们是他们身上的一块肉,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让我们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是最终目的,所以被打被骂是应该的,一个错误可以口不择言的放大10倍,好不容易长大了,有力量保护自己了,就被贯上“翅膀硬了,不孝”的罪名,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阴影?反正我有。具惠善饰演的女儿,对自己心态扭曲的母亲在她成长记忆中造成阴影的纪录~而且,通篇包括她邻居钢琴老师,同样身处这样的家庭环境……片子格调灰暗,饰演少女的小姑娘演得挺好(具惠善的脸是用石灰了的吗),但作为一部电影显得太单薄了……比如为什么母亲会这样,女儿是怎样离家独立的,女儿父亲完全路“父母呢,用为人父母的理由,让孩子的心很痛呢。”这种亲情之间以爱为名的伤害,具小姐拍起来颇具有个人特色,和剧中发尾绻在红色围巾里的白的透明的角色一样,苍白阴郁又带点灵气,旁白是典型的具式风格,可惜电影过于温吞,情节上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眼里:具作家具画家大于具导演大于具演员。从这部片子,我看到了身为母亲的自己应该如何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在反思自己有没有哪一次无意的发火是否会给孩子留下很沉重的阴影。我也想到我的母亲,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动手打过我一下,这不仅是疼爱,更是对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感谢我的母亲,我也要向她学习。所以我给五星。很真实的电影,简直就是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一直承受着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他们自认是父母打我是应该的,他们觉得是在教育,殊不知,越这样我越叛逆并且对他们的恨如日增加。现在已经离开他们了,可还是经常做梦梦到家暴我时的场景,醒来后便会无比庆幸自己已经终于逃离了这样的生活。看到甩碗就看不下去了,压抑的家庭有好多冲突,但没有这么明显的。我小时候有一次,妈妈让我吃饭时把凳子往外挪,我偏不挪,结果妈妈说不想吃就滚,然后我就真滚了,后来想想,可能自己更偏激更不对。对于一个放假回家宁可睡不够也要早起吃早餐不让妈妈担心的孩子,这片子不适合我了看了不到一半,就感觉会做噩梦,小女孩年少时受到母亲打骂和强迫,影响到对做母亲的恐惧。心灵的禁锢比贫穷、疾病更痛苦。电影把母女间的矛盾放大、扭曲,太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了。硬撑着看完,只有最后的几分钟才能平静一下。忍受、反抗、仇恨、逃脱、原谅,过程太过痛苦。中途有些心痛的看不下去,好像在这个影片里看到了自己妈妈身上和众多母亲身上的那份执拗和偏执,认为对女儿付出着无可比拟的爱,其实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而已,儿女不是附属品,不是你所创造的艺术品,虽然有生育之恩,但那不是强迫他们无条件听从命令的砝码。其实电影的拍摄和主题都是很棒的,只是剧情简单了一些,结尾上有些过于强制,几年前在医院的时候听到的主题曲,真的是一直一直想要看一下剧,“耳边传来你的呼吸,无法忍受的离别,一定要这样活下去吗?你的歌声浸润我心之时,又只能选择死去吗?”只是剧的分量没有歌重无非是成长的阴影延续至成年的后果。对母爱的憎恨导致对自己将为人母的强烈怀疑和恐惧。极端个例本该放大并清晰出普遍的深度代沟和交流障碍,让观者在震惊之余能多出些思考。但这部片子却显得空洞和疲软,手法平庸,格局逼仄。既不震撼人心,也无法延伸出什么。为了制造前后落差和戏剧张力,这片把人性的善和恶都推到极致,这样也比较好讲故事,而这恰恰也是我最不喜欢该片的一点,实情况要复杂的多。这片貌似要讲一个道理,最终又掉入了「说到底他们是你父母」的俗套,不过中国父母看看多少还是会有点启发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