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Brooeee
编剧:GérardJarlot/玛格丽特·杜拉斯
主演:JeanPaulBelmondo/JeanneMoreau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意大利/法国
语言:法语
上映日期:1960-05-25
片长:91分钟/France:95分钟/Argentina:95分钟
IMDb链接:tt0054091
★1960坎城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1960坎城國際影展正式競賽片
本片改編自法國小說家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Duras)的原創性小說,描述一段不可能的戀情,由珍妮摩露和楊波貝蒙飾演劇中的情侶。Anne是一位企業家的妻子,住在位於法國西南部吉隆特省的一個小村莊,過著單調平靜的生活。她陪伴兒子Pierre上鋼琴課,Pierre正在學習一段有著「如歌的中板」旋律的曲目。某天在上課的過程中,街上傳來淒慘的叫聲,隔壁的咖啡廳剛發生一件情殺案。出門時Anne發現一個女孩剛被殺,警察將殺害她的情人帶離現場。隔天,她第一次踏進這家咖啡廳,並且點了一杯酒。一個叫Chauvin的男人靠近她,他是丈夫工廠的員工。他們談論兇殺案可能的細節。再隔一天,他們再度見面,一段戀情於是展開…。
《如歌的中板》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絕佳代表之作,雖然彼得‧布魯克並非法國人。本片讓人讚揚之處,是對女性渴望又害怕無趣的生活有所改變的複雜心理細膩而動人的描寫。彼得‧布魯克相當忠於Duras的原著精神,在片中刻意經營一種憂鬱、感傷的情緒,由珍妮摩露那神秘難解、哀傷的眼神傳達而出(她在本片的表演方式與在路易‧馬盧的《孽戀》(Lesamants)中的演出相似,但更為深刻動人,一舉摘下坎城后冠)。加上緩慢從容的敘事與運鏡節奏,讓本片看來有如一首充滿優美旋律性,同時又縈繞著神祕陰影的奏鳴曲。本片的攝影更是讓人驚艷,少有電影能像本片將寬銀幕的特性運用的如此精采,幾乎每處場景都是超寬視野,不是充滿細節,就是讓人不安的空寂。
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彼得·布鲁克
第1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让娜·莫罗
琴声如诉电影网友评论:
钢琴声如流水,全片亮点。贝尔蒙多是我喜欢的法国男人,不过如果加缪真的替换他的话该有多棒。彼得布鲁克还是没有拍出杜拉斯内心的暗流,表面看,是中产阶级女人不甘麻木而渴望爱情灵感的画面,其实呢,我想无关阶级的,只要是真正的女人,谁可以离开爱情而存活?如果离开的话,那张女人的脸将会是如何璀璨得脆弱。只有杜拉斯懂杜拉斯吧,男导演不太行。没有看过原著,但是不妨碍被细腻忧伤的情感所打动。导演不熟,不过角色塑造很生动,让那莫罗的风情万种,非一般人所及;贝尔蒙多的眼神中总是充满无限欲望和无限克制。通过别人的故事,演绎真实的爱情,而到情深不能自己之时,少妇的空虚在热闹的宴会上达到了最高潮。但最美之处在于行动永远不可能了。若心中已泛起涟漪在怎么压抑都会喷涌而出。。。杜拉斯小说改编,借着他人的故事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这点和克莱芙王妃中借着给他人写信抒发自己的情欲有点异曲同工,后者同样也是一部出自法国女作家的写婚外恋的小说。贝尔蒙多的角色让人想到后来的莱昂莫汉神父中的他,同样的决绝,同样的让人欲罢不能。让那莫罗演杜拉斯的女主角比她演祖与占、女仆日记还要浑然天成,她体内中产阶级女人的冷漠和骚动是表演不出来的。彼得布鲁克这片拍得尽量主观,但这只是英国人或说电影能去到的任性水平,到不了杜拉斯/法国小说的维度。那小酒馆场景总让人想起相见恨晚,而贝尔蒙多的力量感竟带出了英国式的阶级意识有些文艺作品看标题就够了,这并没有讽刺它们的意思。改编的文学气质很浓,尽管并没有读过原著,恐怕也不会去读。除了几个主观镜头和结尾,试听语言似乎没有太多创见——当然钢琴是极好听的,倒是操练了许多有限视点,看与被看的关系。至于故事本身,我相信存在这样的感情,只是大多数都默不作声。原著被一些读者认为是杜拉斯最好的小说,但也同时是最不杜拉斯的小说,小说写的晶莹剔透,电影还原得很好。莫罗戛纳封后的作品,莫罗可能真的不是美女,但她一切表情一切肢体语言都是那么风情。还有一个小插曲系,男主角原定的是Camus,作家那个,Camus。(还有,莫罗不像刘晓庆,哼)明天我要走了。是因为我吗?是的。我知道这不可能,只是没有想到那么快。现在的我非常害怕,非常害怕。天亮了,你不见了,我回忆着七个那么美好的夜晚,并肩的走着,坐在长凳上。被显示克制的女人,她最后失去了他。但是我不是她。我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钢琴不止,轻轻叹了口气。生活静悄如水,杜拉斯的文字是内心暗涌,奈何总也形不成旋涡让彼此下沉。街头的惨叫,何尝不是自己未来岁月被谋杀的投影?琴声如诉,如歌的中板,是余生仅存的勇气,或许这真不是爱情,只是不甘心在麻木中死去的挣扎。珍摩露眼中总也说不出的迷惘,一如杜拉斯难以复述的文字。文学气质的电影文本,杜拉斯原著的神韵呼之欲出。有几场戏印象深刻:坐渡轮时,对岸边汀渚的白描;夜间广场私会的调度;晚餐一场戏的剪辑。Moreau的表演细致入微,如出入酒吧的几场重头戏,寻找、对峙和诀别,完成度相当高。两位主角都是美人,经得起各种用光的考验。情绪做得挺足的,能强烈感受到她奋力一击也冲脱不了的无力落寞。杜拉斯的原著想必功不可没,也许是让娜·莫罗最脆弱的一次演出;音乐和意识流的镜头加分,整部戏就像莫罗在[情人们]里那个角色的反面;视点要是再纯粹一些,比如把贝尔蒙多的戏份再砍掉一点的话应该会更好“我真希望你死”这句话还是那么有分量,同小说的气氛很接近了,但初识的感觉并不是电影里的刻意吧。关于死亡的疑问最终解开,而关于爱情的,不相识的四个人都找不到答案……喧闹聚会上的抽离,刻意苦笑,假装出的安静,神魂分离,让娜莫罗饰演女主再恰如其分不过了。生活如黑夜萧瑟的枯木血液的欲望暗流涌动琴键敲击出但求一时欢愉不求长久相守的旋律我们在他人的爱情悲剧里找到慰藉却在演绎的过程里选择了放手可我们的心都死了所以旁观者真的听不出殉情前的悲鸣与渴望失陷到绝望的哀嚎到底哪个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