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占领的卢浮宫Francofonia(2015)/攻占罗浮宫(台)/罗浮宫法国疯(港)/占领下的卢浮宫/战火中的卢aaa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编剧: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主演:路易斯朵-德-兰切萨/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本杰明·乌策拉特/文森特·内梅特/约翰娜·科塔兹·阿尔特斯/更多...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德国/荷兰
语言:俄语/法语/德语/英语
字幕:中字
上映日期:2015-09-04(威尼斯电影节)/2015-11-11(法国)
片长:90分钟
IMDb评分:6.7/101,006RateThis
豆瓣评分:7.4/101068人评价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的剧情简介
俄罗斯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自2011年凭借《浮士德》擒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之后就一直在筹备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此次索科洛夫将镜头对准巴黎卢浮宫,将时空拽回二战时期,探究纳粹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影片已入围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蛰伏四年,俄罗斯电影大师将再度携新作亮相水城,不知能否再夺大奖,但此次作为该片的世界首映,已足够吸引多方关注。
索科洛夫一向热衷于拍摄历史与权力题材电影,其代表作“权利四部曲”中的三部分别涉及:关于希特勒的《莫洛赫》、描写列宁的《遗忘列宁》以及有关日本裕仁天皇的《太阳》。而作为艺术爱好者的索科洛夫对文化收藏宝库的博物馆也是情有独钟,早在其2002的名作《俄罗斯方舟》中就曾取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此次新作《占领下的卢浮宫》更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法国卢浮宫,定将上演一场有关艺术、政治与文化的历史纠葛。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预告片》德军占领的卢浮宫电影网友评论:
材料还行,有些做作。受不了莫名奇妙的引用,比如契科夫,就像humanflow里乱引诗句,病!跨时空穿插很作,病!卢浮宫全是关于人的,都是欧洲人的脸,自由、平等、友爱,没有肖像欧洲文明如何想象,穆斯林就没有讲究的肖像—对了,你看,早期还有两个女子模仿波提切利-波提切利壁画多美-少女脸上神圣非人间的悲悯--欧洲、自由、民主、平等、连女权都照顾了-卢浮宫-巴黎之魂-巴黎-欧洲中心-世界中心。可这是欧洲至上崇拜的人眼中的博物馆,他们看到的人也只是欧洲人一部分人的脸-对了,他说了,巴黎人被当作人,东欧都不被当作人。博物馆真是个美好的吸血鬼-惊情200余年。【MUBI】三星半。艺术与政治在历史框架下的交错。如果不熟悉那段时间范畴下的政治博弈而观看此片,好感会提升很多;如果明白德军在巴黎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卢浮宫的处理,就会发现本片在艺术-政治/权力中间的取舍和分配存在一些偏差。可以说不深入,但我认为是角度根本不在权力的圈养和对艺术的尊崇上。以之前历史人物为主的作品类似的出发角度,但没有把握好卢浮宫本来是死的,所有的解构解释都是脱离博物馆本身的,没有类似希特勒,列宁,浮士德这种本身角度的主观出发。至于自我化的形式表达,就见仁见智了。一种用旁白串联起来的电影拼贴形式,集合了foundfootages,overlapping,clipping,split-screen等等多种拼贴手段。最惊异的一个瞬间是拿破仑突然从“我的”身后出现,我质问那个“跟着我许久的鬼魂”,拿破仑的存在在手段上是鬼魂,在历史上是鬼魂,然而“我”才是真正的鬼魂。那些飘在空中的游荡镜头、扭曲的画作无一不应证了这点。拿破仑回答我的质问的方式是躺地即睡,太有趣了!资料馆.政治眼中的艺术品,沦为权力的象征。艺术品们没有双眸,作为个体的人们同样也没有先见之明:正如超现实的结尾。然而,这也是我们的幸运不是吗,艺术只有之于我们,才存在其纯粹的意义。卢浮宫的创建本就始于侵略,被占领或不被占领,国家变了,而其他什么也没改变。所用手法极具实验性,那视角变形的一幅幅画面应该是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反类型片,传统故事片与纪录片相结合,全片几乎只有一个低沉的男声画外音推到剧情发展,将各种战争线索、历史文献、虚构故事片段、现实卢浮宫记录画面等等揉合在一起,有时你分不清真实和虚构,但你又觉得它们相映成趣,另有一番风味。威尼斯电影节场刊第二的实力。不过不得不说要完全吃透片子门槛有点高,就当学习了欧洲历史。林奇在《阴阳相成》里说到“每个人都有笔,但能创作伟大作品的又能有几个呢?”,我觉得索科洛夫是最忠实的实现了这句话,他用影像作笔完成了“第七艺术电影”的论文表达。此片中索科洛夫更是实现了与观众和电影人物两个层面的对话,将之打通串联,他用电影影像完成了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表达,这也许就是电影的最终形式第一次看这种形式的电影,略不适应,但感觉新奇。两周前第二次探访卢浮宫,这次好歹是坚持把大画廊从头走到尾了,体力不支orz。同行的俺滴建筑系好基友连番表示这么恢弘牛逼的建筑居然在二战期间没被炮轰神奇幸运(两个文科学渣世界历史表示不明白),看完也算有点了解,对比冬宫和卢浮那段真是残酷「它何時贏過?」德軍鬼魂,口說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女子,坐於微笑,代表人道蒙娜麗莎。將藝術品成為歷史的切片,回溯羅浮宮歷史,重演手法模糊劇情紀錄。攝影呈畫於立體,帶有反戰感慨,有如約翰伯格藝評。更多回歸保存,為藝術奉獻,延伸蘇聯破壞。有維斯康蒂之意。政治文化藝術,打破界線,揉碎合一我羞耻地说——我没看懂,and睡着了。尽管百子湾这厅还是有些冷的。和想象的多少有些不一样,但也在意料之中,絮絮叨的这类片子,基本上都是这样,非常个人化的思考,加上超现实的时间设置与旁白。好像不到88分钟,起码没放这么长,片尾一片红色雪花时就亮灯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约3成知道6看不懂,同学说,资料使用部分实拍情景再现论及战争艺术哲学,搬演拿破仑牵着手扯进历史他代表战争,画中女孩代表平等自由博爱一直说。双视点,摄影机拟人化直接对资料片里德国人提问进屋听墓碑后出现空凳子,先知道以后,轮船事件打破节奏,讲述上打破时空,视听突破,童声多声,结尾红白蓝人与自然,创造与毁灭,声与画,虚构与现实,在本片中是多重对位并进而相融的。索库洛夫依然是当今世界影坛独一无二的兼具人文关怀、宏大视野和哲学思考的导演,并不断探索着新的电影语言。如果说片中注入过多的内容和思绪以至让人恍惚,那正是参观卢浮宫所留下的体验本身,是荣幸不是负累。妈呀,这片逼格太高欣赏不来,对于这种文本剧作的电影我一项都不喜欢,但意外的是竟然不觉得难看,在忍受了90分钟话唠且一度想打瞌睡之后居然感觉还挺舒服。电影基本上没有叙事,突破风格形式的艺术片,在艺术精神面前果然残忍如纳粹也会有惜物之人在其中。索科洛夫夹带私货提了好多次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