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NeloferPazira/HassanTantai/SadouTeymouri/IkeOgut/HoyatalaHakiccc
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语言:波斯语/英语/Pashtu/波兰语
地区:伊朗/法国
编剧: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类型:剧情/传记/战争
上映时间:2001-09-30
别名:寻脚冒险记/月亮背面的太阳/SafareGhandehar/Kandahar
用户标签:伊朗,阿富汗,伊朗电影,纪录片,坎大哈,2001,Makhmalbaf,法国
片长:85分钟/USA:81分钟
imdb编号:tt0283431
在飞机上,阿富汗女记者纳法斯(尼罗法•帕兹拉NeloferPazira饰)用录音机记录着前往坎大哈的历程。阿富汗爆发内战后,她逃往了加拿大,但是当她接到表妹的绝笔书后,毅然决定重返故乡,拯救欲在月蚀日自杀的表妹。她跟随行人员跳伞降落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地方。战后,那里的孩子依旧没有摆脱恐惧的阴影,他们在学校里接受者枪械的训练,嬉戏时做踩响玩偶就死的游戏。那里的一夫多妻制依旧存在,妇女们依旧虔诚诵经,遮盖黑纱,不敢逾越礼教的法度。红十字会为当地人送来的假肢,但有的人却用假肢做起了生意。法尔斯在访谈中,遇到了一位易容的美国医生,为了搭救表妹,他们并肩前行……
本片获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第5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第54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坎大哈电影网友评论:
想看许久,一直找不到优质的资源,最终还是只能跟着翻译和同步都不太好的字幕看完了。。有几处相当震撼。到处都是地雷,随时可能发生的抢劫,不干净的食物和水资源;女人永远只能透过面纱的几个小孔见人;男孩学习念书突然就能拿出把AK47;一群断手断脚的残疾人日夜苦等红十字会的假肢,以及从天而降的假腿。。一个难以想象的国度,如此真实,就这么一直存在着。看过此片的都是大神。影片中的长镜头使得影片时间比较凝重,俯视镜头+大全景的构图给人以上帝的视角,人的苦难呈现在眼下,手持摄影风格的晃动与社会的动荡形成互文。苍白的色调与这片土地上文明的荒芜相呼应。究竟是谁在看阿富汗的苦难?是西方对他者的苦难建构,就跟西方不理解天朝人学习YS形态。马克马巴夫的镜头是很奇妙的,能把仪式感和生活感糅合在一起,比如在红十字会营地来回游荡的伤残人士,场景看着像纪录片,但是他们好像也没有到处晃荡的理由,这就有了奇妙的混搭感。这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昔日帮着抵抗苏联的美国黑人如今乔装成当地医生也太传奇了点,短小精悍,收放有度,很好看第一次看个电影如此绝望,看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也没有这样过。这片土地完全是蛮荒之地啊。他们可以娶四个妻子,是因为每四个男人里面有三个被地雷炸死了或者是彼此相残而死了吧!完全的愚昧,女孩子只接受短期的教育,男孩子的教育则是那些宗教教条、来自文明世界的武器还有他们血液里的仇恨。去核心事件、戏剧张力,以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完整地构建了慌蛮、原始、正在腐烂的阿富汗,同时又不乏诸多视觉奇观的展现,不加掩饰,不带态度,作为视角引导女主角具有独立的行为动机,导演并没有引入一个悲天悯人的、高姿态的外部视角,也没有为自己强加救世主心态。每一身Burqa(塔利班治下阿富汗成年女性穿的套头长袍)都是一座牢笼。可以理解摄制条件局限但前期过糙,素人演员够呛,外援医生地雷伤残营送亲队登场后集中多了。推孔教的那些人该看看人家的唱经班,是不是搞到这地步才罢休环形结构,始终到不了的坎大哈,马克马巴夫和众多伊朗导演一样视线总是越过边界,名义上是泛伊斯兰,实则恐怕还是旧波斯情怀。西方视角是另一个被诟病之处,真实的普什图/俾路支世界还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进入过。这是一部介绍阿富汗特殊环境下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的电影,够真实也很震撼。只是一个伪穆斯林女记者的视角,明显带有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政治目的,从这点上严重削弱了影片的社会性国际性主题。仿纪录片风格,线索是一个从加拿大返回阿富汗的女记者的经历。不管是哪方视角,看了战争和动荡下人们的那种生活,很难无动于衷,尤其拄拐的那些人跑向空投的假腿时那组镜头,太心酸了。1、人活着总是有理由的,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希望就是动力,口渴时希望水,饥饿时希望面包,孤独时希望被爱。2、只有逃出这片饱受沧桑的故土,才可能有新的希望。这可能完全是西方语境下阿富汗世界,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缺胳膊断腿的人,追逐着空降下的假肢,这一幕其实可以有很多的解读。不管是不是西方的视角,异常艰苦的拍摄条件值得敬佩,镜头很有诗意,音乐也很好听。这是我的第1600部电影,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