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那年19岁,为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了十八里坡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我们家乡的规矩,要用颠轿的方法折腾新娘子,路上,不管轿夫怎样折腾,我奶奶死不吭声。行至青杀口,从密密的高梁地杀出一个劫道人,要抢轿夫的工资和我奶奶。生来胆大的轿头余占鳌瞅准机会扑向劫道人,轿夫们一拥而上,几下就要了他的命。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行至青杀口,被一蒙面人劫进了高梁地。惊恐之下,我奶奶发现这人竟是余占熬,两人相对,激情迸发。从此,他就成了我爷爷。几天后我奶奶回家,发现李大头死了。众伙计纷纷议论不想乾了。我奶奶的一通话劝住了众伙计,撑起这个烧酒作坊。这时,我爷爷喝得醉醺醺,他对伙计们胡说八道,我奶奶一怒之下让众伙计把他扔进空酒缸。这时,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我罗汉大叔和伙计们东拼西凑了三千块大洋,将我奶奶赎回来。我爷爷看到鬓发不整的我奶奶,一种羞辱感折磨着他。他跑到秃三炮的狗肉铺,把菜刀架在秃三炮的脖上。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饶了他一命。回到烧酒作坊,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这酒成了好酒,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修路到青杀口。他们用刺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还杀害了我罗汉大叔。夜晚,我奶奶搬出当年罗汉大叔酿的十八里红让伙计们喝,大家唱着《酒神曲》,斗志昂扬地去打日本鬼子。我奶奶做好了饭菜,挑着担子去犒劳我爷爷他们。路上,一辆日本军车开过来,机枪响了,我奶奶只"唉"了一声就倒下了。愤怒的我爷爷和众伙计像疯了一样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他已全然痴呆,爷儿俩站在我奶奶尸体旁,静无一言。 我爹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红高粱电影网友评论:
朝花夕拾。莫言小说较之余华更多是鲜明地方性及扑面而来的野性,而电影还是太稳妥熨贴;背景虽简陋,人物表演鲜活,巩俐初出茅庐不失风采,姜文则将余占鳌的痞性以一种不要脸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正中表达下怀;碍于时长,后半程收束有些仓促。但张艺谋说过:电影就是电影,不要拍得特别累。他做到了aaa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姜文演的角色前半段让人厌恶--贪婪、自私、不尊重女性。但结尾二话不说抗日,令人敬佩。巩俐演的九儿体现了中国女性独立自主勇敢的一面,被父母因为钱而嫁给有麻风病的老掌柜,在其死后能清楚认识处境、重新张罗生活,以及勇敢提出抗日报仇。影片对性、死、酒的神力的崇拜。张艺谋处女长片,顾长卫摄影。演员优秀,故事因拼凑而不足。结尾的直摄太阳是经典。一切起源于红色的盖头和轿子,经历了红色的高粱酒,以红色的血为高潮,最后,“看什么都是红色”,直接面对那太阳,震撼人心。莫言书中那些寓言式的片段在影片中着实无法完全呈现,张艺谋更着重强调一种原始生命力,就在这十八里坡杀青口的高粱地里,大红色调、性崇拜、生殖图腾,一种从泥土里迸发的冲击力轰入心房。张艺谋的早年电影美学是真的服,连续看的两部叙事性较差,可能是选片的原因。但是这部电影我只看到了北方人对于男性的崇拜,大概我是女权癌晚期了吧,哈哈。但我能接受,接受为什么会这样。之前的抗日片所有抗日力量都需要共党的领导,否则就是自发的,错误的,不会成功的,但是这部电影的抗日主力就是一群土匪般的糙汉子,啥也不说了,老谋子现在肯定不敢这么拍了。影片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构图美,摄影是顾长卫。其他没多大感觉了,我不是很喜欢这类题材的片。但想到文森特·坎比说第五代电影工作者的作品“粗野得可怕”。大概是这样的。(我还是爱姜文)“自从见了那天的太阳,我的眼睛就落下了病疾”高粱酿出来原来也是红色,像人死了血泼在地上,凝着滚烫的土,是种不自主的眩晕感。干烈酒是条好汉,打鬼子是条英雄!在几千年被奴性惯的社会里,还有如此刚烈的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名族真正的脊梁!应该算是中国西部片,很具有民族特色。分段故事,但故事的衔接有很大问题,跳脱太大,主题没有明显的统一。乡土感和仪式感都展示的很好,摄影是亮点,尤其是高粱地里那场戏感觉很棒。个别桥段让我有极强的猎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