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拍摄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演在北京对一些场景的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王府井,有中国政府安排的参加小学可见课间活动、医院的针灸生产、工厂的工人家庭生活、生产合作社的状况等。
第二部分是导演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
第三部分是导演对上海的短暂观察,从街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
《中国电影网友评论》70年代中国的风貌,北京南京苏州河南上海,路上纷纷看向摄影机的中国人、针灸麻醉剖腹产、学唱政治歌的孩子、人们讨论政治或农耕、打太极的人、熙攘的菜场和街道、封闭的胡同、苏州的园林。中国的贫穷、破败的茅草屋、或青蓝或白色的简朴衣衫和冷色调让影片看起来像掉了色,女生或短发或两条辫子,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美似乎离得很远且不被人提起。上海的茶馆,镜头前羞涩躲闪又好奇的神情,捕捉中国人的面孔和群像,大多恍惚慵懒或忧郁疲乏,少有的炯炯有神只在青少年脸上见到。"原来的奴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劳动阶级,他们是近五十年来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全片结构逻辑性较弱,走到哪拍到哪走马观花的中国初印象,一二三集以木偶剧、小学运动会、杂技表演结尾。"知人知面不知心"纪录片拍过了表面,在安排行程的情况下没有深入中国人的内部。作为一位千玺宝宝,再也不会有哪一部电影能像《中国》一样给我机会真正了解文革时代了。在外国人的视角下,文革并非混乱,而只是百姓安居乐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支援世界革命”,随处可见的毛主席语录也透露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安东尼奥尼穿梭在大街小巷,学校、医院、餐厅,对每一个场所严谨拍摄,毫不担心于每个人惊异的眼神。没想到,我竟深深被这70年代目不暇接的杂技表演所震撼,感叹声持续到片尾。感谢安东尼奥尼远赴中国的这一次旅程,感谢他的眼睛,将这一历史定格为永恒的映象,让我们认识到不一样的文革时代。谢子龙馆藏展上周末刚结束,周一去馆里帮忙把100多张老照片下墙包好,准备去外地巡展。那些照片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随着军队来到中国的外国摄影师所拍下的。我为这个展览做了5、6次讲解,每一张照片及背后的故事都再熟悉不过。虽说安东尼奥尼是受政府所邀来拍摄,但挺巧,镜头里很多场景甚至构图跟那些19世纪末的老照片都有重叠,北京的天坛、上海的豫园、黄浦江、劳苦工人等等。不过70年代时曝光技术应该已经进步不少,但人们的表情倒是没多大的变化。我看这个纪录片,我睡了好几次,手机都摔了。1972,还在文革中当时的北京上海南京的人过的明显比较开心自由,有说有笑。对比河南的那个村落,好像很害怕外人,脸上几乎没有什么笑容。虽然没有多大贫富差距,但是北京这些好城市,没有穿缝补的衣服裤子,经济还是好点的。当时的环境感觉挺压抑的。可以和爸爸们谈谈,应该很有趣。看到了,我从来没看到的东西。中药,针灸。政治教育。影像有多珍贵不必多言,关键在于对现代人的启示性,把我点醒的一句“虽然帝国对他们毫无意义,很多中国人还是来这里表示敬仰”,40年前如此,当下也如此。虽然安东尼奥尼表示“有些地方不得不把摄影机藏起来”,但更多时候给人感觉就是要把摄影机摆出来,与群众产生对视,把主观镜头客观化,说讽刺是对,说客观展现也对,因为当时的客观事实就是极大的讽刺。首先得感谢导演留下了影像资料,通篇其实是以一种唱衰,猎奇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其实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文化差异巨大,作者其实理解不了,就像从北京到上海,表面一样,内里不同。在当时背景下的中国,其实都能看出必将发生变化的趋势,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善良,包容,适应能力巨强的一群人。中国可以暂时落后,但回顾历史,我们是处于长时间领先的。时代洗脑词。我爱猫主吸,我爱射惠主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万岁万岁万万岁。所有被拍摄的人们大抵以为整齐划一是强盛的展示,殊不知呈现出的是看井底蛙强装自由孤芳自赏之态的滑稽与可悲。大多数人们是被命运被时代牵着走的,是无辜可怜又不值得可怜的。虽已走过那个有形武器杀人的时代,还需多加警惕隐形的刀以及,小心着别去成为一把刀。2018-8-18很意外发现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本质上讲用纪录片的标准衡量,它不算是一部好的作品。但是它在那个年代记录下中国1972年207分钟的局部真实画面,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看到一个还没有真正改革开发发展的国家,从这些层面看它弥足珍贵。感谢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记录。“在望志路101号的会议室的参会人员里,只有毛泽东一人仍然幸存,其他人都被当作叛徒或死掉了。”其实这部由七十年代中国人在北京、苏州、上海等地“演绎”的脸谱化纪录片并不能表达更多,拍摄者在“导游”的监督下也能力有限,不过就算把这些脸谱留在影像里,也是十分珍贵的了。极大的脸部特写,仿佛是西方人想看清每一个中国人的面貌,洞察他们的想法。解说词极少,画面中中国人占据了全部。历史意义浓厚,我都不知道以前是针灸麻醉剖腹产,人人开会说革命...(书里的成为画面,影像震撼力)喜欢1(全篇都有趣)和3(开头外滩捕捉人脸和黄浦江帆船)关于新闻的一个悖论是,新闻永远关注那些特异的不常发生的事情,那么新闻如何称得上记录现实并成为明日历史呢?于是后来人在看到那些反映当时“普通人”生活的东西时,因为彼时的习以为常,就觉得分外讶异。一句话是,成功的80%源自在场,对于本片来说,几乎是100%只找到了前两部分的版本,第三部分留待以后再补。印象深刻处:“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家庭还是小一点好”;儿歌唱的是ideology;多纺一米纱来支援世界革命;猪圈配红歌;蹲在墙角看书的小姑娘还有无数个下意识躲闪开镜头的面孔。被限制了的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