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为背景,讲述在智利军事独裁首脑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广告救国”的传奇故事。皮诺切特的军政府用残暴高压政策镇压异己,引起了大量不满。但面对国际施加的压力,被迫举办公投,由人民用“Yes”或“No”的方式,决定是否由皮诺切特接任下一届八年任期。反对党领袖找来一位年轻的广告人雷内·萨维德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GaelGarcíaBernal饰)为他们的反动运动做广告宣传。这场投票战争到底是否在广告宣传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导演帕布罗·拉雷恩长久以来关注智利政局,继《杀手夜狂热》、《后事》之后,创作了这部“皮诺切特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智利说不电影网友评论:
@NCCU社会×政治系联合影展12年的片拍出92年的feel也算是一种的诚意吧。从广告人角度看,觉得bug不要太多。1.一个政治campaign就靠TVC?开头提到播出时段不是很好,不用线下活动配合也能触及50%+的人群只能说运气逆天了。2.反对派的广告打欢乐的感性诉求,真能打动人吗?真不是明晃晃的空头支票aaa笑而不语~真没想到是个挺工整的片。结尾还是蛮戳的。广告很有趣,竞选公关就是兜售商品。纪录片录像带质感场景的跳接晃瞎眼的逆光,四处是啦啦因美学,好好看。结尾走在人群中大逆光的Rene,踩着滑板穿过街头的Rene,天啊,我要哭了。为妮简打call<3P.S.,啦啦因对这种史实/虚构人物的处理像极了詹神。7/10。电影节奏和表现手法单一但导演并无简单化历史进程,皮诺切特的经济奇迹和控制选举的威胁使自己过分乐观,忽视了底层群众的长久斗争和美国政府的停止支持,片中NO派用拒绝性爱的妻子、混入舞蹈队的蒙面份子幽默地讽刺独裁者,提升选民信心,反观敌营用压路机碾碎生活用品甚至婴儿的广告进行恐吓。“二战”之后,拉丁美洲的众多政府难以走上正轨而导致民怨四起,结果军事政变频发,将军独裁成为拉美最沉重的近代悲剧,无论是西班牙的弗朗哥还是智利的皮诺切特……老天无眼,残暴的独裁者许多都长寿,结果人民倒霉;皮诺切特最终被逼无奈举行公投,传统的独裁形式难以维系,但新式独裁依旧油然而生。本片对结尾的反高潮处理,与对主角的去英雄化塑造,代表了创作者是将这个事件放到了一个更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变革语境当中,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创作团队要使用来自那个年代的广播摄像机来拍摄,以及片中被安排进去的充满时代特色的细节。推动变革发生的局外人的确是可以被极度浪漫化的反常规主角有志于推翻独裁统治的人或者该好好学习下广告人是如何把反抗说得漂亮——至少能让受众折服并行动起来,而不是用一种陈词滥调去对抗另一种陈腔滥调。强烈控诉是手段之一,但绝对不能让所有人行动起来。而例证就是,贵国那么多人还对政治不感兴趣,因为这片子拍得不够娇艳热血。主要是观众不关心自己。80年代电视新闻的质感并与真实的历史片段剪接在一起,加上跳跃与反戏剧、反高潮的叙事处理,多种手法共同达成了一种超级写实的临场感。用消费主义心理学来对抗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独裁固然是一个政治悖论,然而在前进的历史与作出选择的人民之下,谁又能否认"快乐"作为一种政治口号的普世号召力呢?不流一滴血便推翻了独裁政权,只是一句浪漫的政治语言。所以当NO阵营在欢欣鼓舞的胜选气氛中,男主角Rene显得落寞了。他落寞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个人(情感)生活,也可能来自对这场“竞争”的疲累;更可能的是,导演所行使的视野,要我们去跨越Si/No,去思考民主与现代生活的机制。渐渐的对拉美电影中此起彼伏的政治暗示开始变得敏感起来。这一部录像带复古风格的片子给人感觉很写实,平淡叙事。平淡叙事利于思考和隐喻。其实皮诺切特的下台并不能阻挡他对智利政治的操控,这部电影只是反映了人民的一次反击,但真正推翻了皮诺切特吗?还需要质疑一下。导演选择老牌的池上摄影机和U-matic带子把片子的复古带到了另一个层面,而这个决定也让几个重要场景的写实性尤为突出,后半段反对派集会的那一段现实与虚构的交织几乎无法分辨,结尾小男孩儿亲吻男主角的瞬间简单而巧妙地点明了片中”幸福即将降临“的歌词。正好与勒庞论群体心理的书《乌合之众》对照来看,非常有意思。所谓针对普通民众(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看似民主公平的公开投票选举,就本片而言亦是敌对双方核心领袖根据选民群体心理(盲从、短视、易受暗示等)特质利用断言重复传染手段拉票之争。一次有趣的影像尝试,手持摄影和家庭录像带肌理伪造真实感,新闻素材恰到好处的剪切使它成为了一部以假乱真的八十年代纪录片。显然拉雷恩所做的已经超过了年代片的范畴,而是在当下复制和重现旧日场景,温习曾经的时髦与美学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