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Vladimir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Antonina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Zhanna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
士兵之歌电影网友评论:
1.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悲惨的结局,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人物越是幸福、越是有希望,悲剧性就会更强。2.给人物安排限时的任务,让观众不自觉的为其担忧,极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例如在故事结尾处,人物历经千难万险即将到达目的地,所剩的时间只有仅仅一晚,但火车却被袭击,令人扼腕。3.整部影片实际上是由三个爱情故事组成的,残兵和香皂的故事一正一反,表现出在战争下人们的选择。爱与战争是不相容的,但主人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爱不会消aaa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实在太出色了,影片对战争场面着墨极少(除了开头那段),但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塑造了一幅战争背景下苏联民众群像,有喜有悲,如此细致且全方位的描写与导演丘赫莱依的战争经历不无关系。与少女火车分别那段被感动到了,结尾与母亲的差点错过不亚于“最后一分钟营救”造成的紧张感。公路片类型,回家的一路上表现了阿辽沙的可爱善良,影片一开头就暗示他已死去,所以母子相逢这段哭瞎…导演希望让观众有“多希望阿辽沙能和舒拉在一起,回到他母亲的身边”的想法,可是一开始阿辽沙受到将军嘉奖就已经告诉我们他的性格决定了他还是要回到战场,让人有了一种爱怜又伤感的失落,戳人啊…苏联二战公路片,不矫揉造作,真实而简洁。阿廖沙历经千辛赶回家,却只能和母亲拥抱就要继续上前线,对于国家来说,他只是众多普通士兵中的一个,而对于他母亲来说,他就是她唯一的儿子。开场五分钟的镜头就让我叹为观止,摄影太牛了。导演影像下的群像反应战争时期的动荡不安,最后难忘母亲含泪的眼睛大概从81分钟开始,之后的每一分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核能。前面套路了那么久,乃至整部电影都是司空见惯的路子,但你仍旧会被最后那几分钟震慑住。人的情感是非常微妙而神奇的东西,它让冰冷的事实有了温度。我大致get到“母亲在田野奔跑那段哭成狗”的含义了。最柔的部分,也是后劲最足的。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阿廖沙,当我告诉你我没有未婚夫的时候,就是说我爱上你了!」战争年代的爱情最刻骨铭心,几乎从动心开始就注定了离别。每次看老电影都习惯看看主演都是否还健在,可惜的是银幕上这两位可爱的年轻人都已经去世,这就是电影的意义了吧。和平真好喜欢里面的每一个镜头。看完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苏联把《士兵之歌》作为现代电影的开端。从散文化叙事到情绪摄影调度都是极大的突破。战争场面的表现和英雄形象的树立不必通过苦大仇深来实现。上个世纪我国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之下还是落后太多。中国版的《小兵张嘎》?虽然属于同一个年代,那个时候的苏联也是集权政治,但是在表现国家军人这个特殊形象的时候,苏联在修正主义思想畅行的情况下,依然拍出了具有个人性格特征和思想的军人个体,这点即使在当下也很难做到。豆瓣只能评五个等级,我要给9分都不行。阿廖沙成为意外英雄,获准回家看妈妈。一路坎坷,奇遇不断,如愿看到妈妈。阿廖沙早已牺牲,是否如愿看到妈妈牵动着观众的心。中途阿廖沙与舒拉的相遇、相识、相恋,让观众充满期待。他是英雄,是士兵,是妻子的丈夫,是母亲的儿子,他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即使在战时,人们总是被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阳光之下,清泉、泡泡、玩耍的孩子、单纯的少女都不会消失,战争泯灭不了的是人性的善。战争在电影中一直都没有成为主角,但又无处不在;在战争底色的映衬中,所有的情感都无限饱满纯净极具张力,三段不同时态的爱情相互助力,最终把情感的出口留给英雄的母亲,首尾呼应,真是纯粹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