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ddd
编剧:小谢尔盖·波德洛夫
主演:Leonid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上映日期:2008-11-27
片长:108分钟
又名:Morfiy
IMDb链接:tt1186366
《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次剧烈疼痛中,他要求护士安娜给他使用吗啡,缓解应激,日后渐渐地成瘾其中……
吗啡电影网友评论:
感觉充满了对沙皇时期的隐喻,用吗啡镇痛只是治标不治本,只会反弹得更强烈,最后只有自杀解决痛苦。医生应该是隐喻着当时的贵族阶级,内里腐朽病态,却视而不见,自我麻醉。注射吗啡前,他在整个贵族环境中坐如针毡,只能躲在仆人的厕所里呕吐;打完针后,他谈笑自若,风度翩翩。楼上楼下的阶级分层是个很好的隐喻。医生给自己打针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我猜应该有着某种含义,也许这作为俄国的音乐,也起着类似吗啡的自我欺骗的作用。不了解其出处,只有简单地做个解读。与棺材200一样,覆灭人心的黑色,而与棺材200相应,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时代的结局。革命理想就是那个时代需要不断注射的吗啡,用以自我麻醉,剂量需求越来越大,直到身心耗尽。烟不离手,小镇ICU压力好大。喜欢干重活休息时抽烟的师傅,知道放松不易出错,那些不抽烟的则始终紧张,反而容易犯错。个人时代革命暴风雪,各种血腥各种隐喻各种震撼,伟大的艺术家不仅杀戮暴君,对草民也绝不留情,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所有的苦难和牺牲.毒品引导人民,暂时忘却痛苦的吗啡毁灭了医生,激情万丈铲除剥削者的革命具有同样的力量,足以麻痹毁灭俄罗斯.俄罗斯电影具有欧美难以企及的人性深度.致敬吧,凡人!乡村毒瘾医生日记。冲着少数喜欢的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去的,结果发现巴拉巴诺夫也跟布尔加科夫一样邪乎,虽说邪乎的方向不大一样。以为是个文艺闷片,结果直播生孩子锯腿割喉咙喷了一脸血,提神醒脑。还有雪橇射狼唱片卡带等巴式冷幽默。吸毒和最终自杀大抵也是作家自身被困在无出路的苏联的写照。小说里的几个短篇融合在一起改编而成的电影。小说里看不出什么很强的政治隐喻,更多是对医者工作和心态的一种描述,吗啡作为一个篇幅相对比较长的短篇看时就让人感觉到震撼,小说里写的是心理,而电影里把外化的场景表现的很好,结局的改编也很不错,推荐。【男主有些角度实在是太好看了…………滑稽的小曲儿贯穿始终奠定基调。手术好逼真,婴儿也很新鲜。结尾高能,另一个军官追,sister偷,旁坐的确定帽子没有脏继续看电影。“吗啡救不了你!在巴导眼中,电影同样救不了迷影者,只能让迷影者丧失生活的勇气和热情”——东方不亲原来是布尔加科夫的原作。越是混乱无序的年代就越需要麻醉物来填补,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满是荒芜。在吗啡的快感中慢性自杀彻底麻木,与只能依靠低俗默片短暂地遗忘刺痛,不知哪个来得更幸福。一切自以为是皆是源自所经受的苦难尚还不够深重。【电影节系列片02】故事发生在俄国二十年代二月革命之后的社会,那时候物资短缺,医疗设备简陋,人们宁愿用药物,喜剧的方式存活在虚拟生活中,也不愿在这冷酷的现实社会中,医生是个很好的例子。电影中的几场手术真的很震撼,真实。以布尔加科夫小说为蓝本的巴拉巴诺夫之作,西伯利亚的脏冷、荒凉、荒谬的黑色幽默到位,没有刻意表现惨,配乐也略滑稽,但看得人很难受。医生和吗啡都是沙皇的象征,政治隐喻不多说,影片的神棍气质真的非常布尔加科夫。毛子就是毛子,伏特加戒毒瘾。巴导真是把电影当做信仰,配乐总是点我抖腿穴。印象深刻的是神父在男主嗑药后沉默地祝福,茶炊和狼,火车上无尽的雪野。六年前同样的失眠在被窝里看完梦之安魂曲,这个结尾更安慰我一些。吗啡成为了这个电影里权力和恐怖的符号,主人公无法戒除而只能与它一起毁灭;每次注射吗啡后重复出现的音乐轻快、活泼、也一直坦荡到绝望的死亡。巴拉巴诺夫在这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枯竭。本以为是近代的题材,没想到是20世纪二月革命后的苏联,一是资源的匮乏,另一个是医学的简陋,人命如草芥。宁愿沉浸在虚幻的美好,用药物、电影、酒精麻醉自己,也无法正常存活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